IFR主筆Keith Mullin
才剛展開的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是一項既不得要領又徒勞無益的行動,可能弊大於利。
本專欄之前曾指出有關非預期後果的定律。由於未能通過這據稱更嚴苛測試的銀行業者,在非黑即白的名單中將被涇渭分明地劃分出來,因此可能引發一些極嚴重後果。
我懷疑歐盟執委會是在盤算把銀行監管機構轉型為官方的證券經紀商。其正朝著那個方向進行,因為未能通過測試的銀行,實際上等於拿到一紙歐洲監管者引介且背書的賣單。
測試結果或有反效果
同時,公布壓力測試結果,而非類似的流動性測試結果,既無濟於事,也會起反效果。據推測流動性也是壓力測試衡量的一個標準,所以為什麼要搞得那麼神秘?為什麼要特地製造不完美的資訊?如此對透明度的分析還是會留下許多未解的問題。
監管者再次未考慮到其行動對市場動力的影響。對於那些名列官方的不完善銀行名單的業者,特別是那些沒有立即補正措施,或未能機警達成未雨綢繆和事先宣布籌資等其他補救措施的業者,投資人根本沒有持有其股票或債券的動機。
投資者嗅得出其中的恐懼。資本市場發行人只有在根本不需要資金時,才有傑出表現。若是卑躬屈膝地求助市場—誠如壓力測試結果宣布時料會有十幾家銀行那麼做—就得有難以從市場獲得資金,且失去定價能力的準備,特別是在風險意識日益升高的環境更是如此。若是有多種選擇,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甚至蒙受機會成本,投資於有缺陷的銀行。
EBA冀重建影響力
在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的前身—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CEBS)去年混亂的嘗試反而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且成為笑柄後,EBA正加緊努力,想重拾一些威信並重建其影響力。拿第二階段壓力測試賭上其聲譽的風險太大;儘管大家對那些銀行資本不足基本上早已了然,或稍稍緩和了這樣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對於無法通過測試的銀行,除了可能遭受投資人的摒棄外,究竟可能產生什麼後果?EBA主席恩瑞亞(Andrea Enria)和英國金融服務官員Mark Hoban都希望政府能出面支援。
「我們不能只公布數據,顯示一些銀行的資本短缺,然後沒有人提供資金。」恩瑞亞在路透金融未來面貌峰會中說。很好。但那是什麼意思?如果當中想傳達的明確信息是政府將支持其陷入困境銀行,是不是有人未領會其意?事實上,我對銀行監管發展的分析愈深入,就愈認為那可能就是我!
我認為新一代銀行監管和系統保護的整體要旨就是,不縮減規模的銀行就等著歇業,而新監管過程部分就是在確保有序地結束。所有有關銀行業者合理措施的中心假設,不就是說銀行再也不能把獲利歸私有,損失歸公嗎?2月8日付諸實施的2011年投資銀行特別管理規則(Investment Bank 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2011)的整體要旨,就是有序地破產。
老實說,銀行資本和規則的爭論中有太多矛盾,空話、混淆、誤解、政治權謀、花招,很難清楚一窺多重倡議的面貌或其走向,及其是否連貫(並不相連)。因此就讓事情順其自然發展吧。該是做空部分股票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