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嚴浩 大導演的養生修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嚴浩的新書,收集了他十多年來寫的養生文章。 攝:梁小島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20年前,嚴浩對人說他一生只做兩件事:如何拍好電影和研究佛陀言說的真諦。他拍的《似水流年》讓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實至名歸,《滾滾紅塵》延續「三毛」大銀幕經典,而1996年的《太陽有耳》更令他摘得柏林電影銀熊獎。

 20年後再問他,「還是只做兩件事:一個是拍好電影, 另一個是保持健康的心態。」

 他的新書《嚴浩特選秘方集》月初售賣,是他平日實踐的食療民間偏方,短短一周銷量破萬,忙得出版社萬里機構急急追印。「通常只有明星的書才會達到這樣的效果。」出版社的市場推廣主任余先生連連驚嘆不已。

 名導演跨界出養生書,以為多是影迷在捧場。及至新書簽售會上,才發現不少是追讀嚴浩專欄十幾年的老讀者,他們中更有親身依據偏方的配製,自行實踐且效果甚佳的用家。從長壽心得到降低膽固醇,治療痛風、咳嗽等日常頑疾,作為曾經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文藝先鋒,嚴浩的親民和坦率,以另外一種方式實踐他的世俗哲學。「我20年前就說過一生只做兩件事,一是怎樣拍好電影,二是搞明白佛陀到底在說甚麼。佛陀曾說所有他45年來講的東西,聽者要當他甚麼也沒有講過。後來我發現,他的所有講話最後可歸納為4個字:健康心態。所以你再問我這麼多年在做甚麼,我會說,一是拍好電影,二是怎樣有一個好心態。」

 嚴浩今年59歲,面容飽滿而無甚皺紋,一頭黑髮讓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不少。大多數時候面帶笑意,偶爾興致來了,才會笑出聲來。他在書裡除了分享他收集的民間偏方,其實更大的用意是在強調「內在修心」的重要。「我天生內向,容易憂鬱,現在比以前好,能多說話。雖然本性的特質都還在,不過可以很快的留意到問題。」他的臉部線條舒張、柔和,可是仍然極度敏感。記者一個無意間低頭的動作,他便有很快的反應:「你在找甚麼嗎?」

 敏感的人天生有藝術細胞。小時候第一次聽古典音樂,整個人會霎那間凝住,驚得母親不知何故。小學4年級就多才多藝,自學拉二胡和手風琴。「可惜那時家境困難,沒有條件讓我進一步深造。」唯一繼續下去的是寫作,小學和中學瘋狂看書,也深受作家父親的影響。而人生的最大衝擊之一,也和父親有關。

30歲的成長

 他的父親嚴慶澍,筆名「唐人」,是民國演義小說《金陵春夢》的作者,後來成為左派報紙《新民晚報》的總編。「父親那時每天寫一萬字的文章,還要處理編輯工作。為了養家,他從來不放假休息,我們睡覺的時候他還沒回家,早上8點去上學,他7點半已經出門。在我們的印象中,只記得他的背脊。」長期勞累壞掉了肝臟。「在報社還在接電話,突然人就過去了。」60多歲,還是年富力強。「現在人100歲才叫老。」嚴浩正30出頭,家庭劇變,才讓他迅速成長。「那時開始想的問題是,人的靈魂去到了哪裡?」幾年後,他把無盡的憂思放進電影,1984年《似水流年》的誕生,揉進了他對人生的無奈和傷感。影片首次描繪香港人回內地老家探親,兒時記憶和世事變遷的感懷,被影評人視為是最早見證內地和香港微妙關係的代表。

 內地人最記得他的,則是1990年的《滾滾紅塵》,剛出道不久的林青霞讓人驚鴻一瞥,加上三毛的劇本,讓人看到了亂世中滿眼的無力和嗟嘆。該片一舉囊括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等7個獎項,外人不知的是,和《似水流年》一樣,喪父的陰影在他的心中徘徊不去,成為他早期電影傷感色彩最重的作品。「後來人成熟一些,開始明白自己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以後的感覺慢慢變得不同。」

 嚴浩的母親依然健在,在他的專欄中,母親的一舉一動也時刻牽扯起他對教育對兒女的反思。他記得母親曾反覆做的一個夢,是她的子女在車站紛紛走失,這源於母親18歲時因為戰亂而離家的經歷,至此以後再無緣與父母相見。「子女一日日長大,終究會走出父母的懷抱,所以做父母的,要擅於和孩子溝通,給他們成長的空間。」

 「最近我去了很多地方為新電影看景,去了三育中學,那是一間十分古老的學校。在他們的草地上,我發現有一個中年婦女正帶著一幫小學生年紀的小孩子玩耍,也沒有穿任何校服。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位太太在使用美國的一種教材輔導自己的和朋友的小孩。這些孩子不單英文很好,與外面中學的課程銜接也完全沒有問題,甚至也有小朋友念上了很好的中學。不同的教育制度,對人的影響差別很大。」

愈老彌堅

 這尤其體現在與創意有關的行業上,電影行業對編劇的需要從未有過的飢渴。嚴浩的電影產量不多,原來時間全都花在對劇本的琢磨上。「我之前寫了一個劇本,改編自台灣的一篇小說,是武打類型。香港有間大公司說好投資2千萬做,但後來我停下來,因為覺得劇本還不夠信服,不如不做。」他的劇本寫作時間可以長達數年。「正在開工的這個劇本寫得最快了,寫了一年半。但同時另一個電影也開始籌辦,是2006年開始寫的,現在到了收成的時期。」「也不一定都要自己寫劇本,但實在沒有辦法,寫劇本需要磨合很長時間,不太有人願意陪你一起瘋。」

 他對電影的追求依然完美,從最早為了《似水流年》,冒著投資方的巨大阻礙,力排眾議,請來紅透東南亞的日本音樂家喜多郎配樂。「收貨那次我特別緊張,因為一是我只一人去日本見他,二是他只給我一個晚上拍板。因為他那時住在深山裡,要開很久的車才能出來。」

 嚴浩現在也住在遠離市區的山中,靠近粉嶺,遠離塵囂的生活令他至今能保持文藝上的情懷。「我一直想拍67年暴動的事情,因為是我的少年親身經歷。對我來說,那段經歷既暴力殘酷,又很浪漫,伴隨整個青春期的情感萌動,但同時也發現了政治的醜陋。」他唯一顧慮的是內地市場的接受度。「劇本合適了,多少錢都能找得到。」他淡定的說。

相關新聞
嚴浩 大導演的養生修行 (2011-03-17) (圖)
陳偉棠 公營電視台紀錄片導演的文化思考 (2011-03-17) (圖)
微語錄 (2011-03-17)
在路上的詩人廖偉棠 (2011-03-10) (圖)
鍾茂森 從經濟學教授到聖賢教育家 (2011-03-10) (圖)
微語錄 (2011-03-10)
獵頭人張慧敏職場啟示錄 (2011-03-03) (圖)
微語錄 (2011-03-03)
馬世芳(台灣廣播人) (2011-03-03)
胡恩威(劇場工作者): (2011-03-03)
張專(媒體人) (2011-03-03)
劉維公 社會學者的創意生活 (2011-03-03) (圖)
奇夫 電影就是城市的Anchor (2011-02-24) (圖)
李香蘭 深挖香港 (2011-02-24) (圖)
微語錄 (2011-02-24)
黃洋達 陳秀慧 影視編劇現實中的愛情 (2011-02-17) (圖)
現實中的愛情不需要考驗 (2011-02-17) (圖)
人物簡介: (2011-02-17) (圖)
張經緯 尋找影院新陣地 (2011-02-17) (圖)
微語錄 (2011-02-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