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奇夫 電影就是城市的Anchor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跟隨奇夫(戴黑帽者)的影迷甚眾。攝:張道恩

 不久前訪問張經緯導演,他的一部半小時短片不僅成功在影院持續上映,他還把文化講座也搬進放映廳,他說他堅持的理念是「作者已死」。電影的故事,只有到了觀眾那裡,意義才算圓滿。像奇夫這樣的影迷,他應該最為樂見。 ■文:梁小島

 奇夫很神,僅僅憑著影碟機中的定格功能,按圖索驥,幾年之中走訪了幾百部港產片在香港的外景場地,從舂坎角到牛頭角再到沙頭角,從鯉魚門過汲水門再過屯門,不計其數。

 僅僅為求那現實印證虛幻的一瞬間滿足?No,他說,他是在二度創作。「是不是Art我不敢說,但至少是a piece of work。」奇夫就是個不願公開姓名和面容的頂級影迷。

 2月末的一個周六,陰雨,早春的濕寒依然無減灣仔軒尼詩道的繁忙。這裡叮叮車、排隊等紅燈的私家車、公交巴士有條不紊又彼此穿插,各式商舖、住宅混雜,轉角、抬頭之間,凝神一看,或許有似曾相識之感。帶著黑色棒球帽,一身黑衣的奇夫出現了,他一手拿著打印出來的影片畫面,一手指著實物,提醒你那些路邊消防栓、西餅店還有那棟某某大廈,曾在《文雀》、《線人》,甚至《蘇絲黃的世界》等電影中出現。然後,跟隨著的數十人便發出「哦」的恍然大悟一聲。這些人並不是遊客,有的隨後要趕搭飛機去公幹,有的是年輕情侶以此拍拖,也有端萊卡相機的攝影發燒友。

現實與虛構

 面對平日返工或購物已熟爛得不能再熟爛的地方,大家眼裡竟然閃現出好奇和新鮮的神色。

 這是奇夫第二次與民間熱愛香港歷史的團體Humanity Republic合作,帶隊進行「電影現場漫遊」。上次在中上環尋找港產電影的蹤跡,曾讓不少「哥哥」張國榮的粉絲不惜越洋參加,而這次的主題是灣仔。

 「再不去看,就都拆完了。」聲音洪亮、語速極快的奇夫說。為了這次導遊,他之前按著設定的路線,鑽入灣仔南區又走了3次。從1980年代的《第一類型危險》、《阿郎的故事》,再到《阿飛正傳》以及最近的《火龍》、《月滿軒尼詩》,都逃不過他的火眼。

 「看杜琪峰的電影要很小心,他的剪輯很跳躍。最經典的是《文雀》,開頭明明在中上環,結果卻跑到了觀塘。」如果九龍和港島的錯接還算明顯,那麼區分上環和灣仔舊區並做出合理解釋,不只是影迷層次那麼簡單。「《文雀》一場戲,劉德華和印度佬追逐,實際是一個在上環永樂街跑,一個其實在灣仔。為甚麼看戲的感覺還算流暢呢?原來這同歷史背景有關。兩個地方都在19世紀50年代開始填海,才導致街道的發展形態比較相似。可能導演都沒有留意。」

 他隨手還拿著一部電腦,行路的歇腳處,乾脆播上一段電影截取片段,「天地作證」。眨眼之間,一眾港產電影被他部部剝脫眼前。見他如此聲情並茂,身邊不太熟悉香港電影的行家,不覺皺起眉頭。「這些地方和掌故倒是有趣,但即便我看過那些電影,又怎記得哪個街角哪間士多?」

迷戀的是掌故

 奇夫絕對是「想多了」那類影迷,這點他也承認。「上次我帶的團裡有一個導演,和我交流想法,他說就是你們這些叫做評論人的想多了。我絕對是想多了,但這沒有關係啊。電影給了我一些landmark(地標)和漂亮的海報,讓我能夠去認識這座城市。不然,無緣無故在城市中行走,你不會知道該看甚麼。電影就是城市的anchor(錨)。」

 他大學唸BBA,再去加拿大唸MBA,畢業後回金融業打工,自始至終和電影沒有交集。他對電影圈並不熱心,沒有人脈也無相識。既不會去找導演論證,也沒有圈內人出來抗議,那都超出了他的底線。他要保持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有一些從日本飛來很hard core影迷,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走進房間裡去看,或者找到和電影裡一模一樣的角度來影相。但我不會,找不到也就算了。我願意自己去詮釋電影背後的東西,進行二度創作。導演或許沒有這樣想,但我自己做了一個串聯,重新理解香港是怎樣一回事。」

 他只是對香港的歷史掌故有興趣。

 他記得兒時在沙田某公共圖書館,靠各種百科全書、掌故軼事度過童年的漫長時光,建構了對各種傳說和久遠年代的想像。他住過徙置區,自稱「沒人比他更熟悉沙田」。父母進市區返工,只能寄望婆婆能帶他「鄉下仔」進城,看街景於他,從小就是一件大事。看電影,是上了大學才開始的興趣。直到幾年前他生了一場病,在家休養的日子,他「狂煲」港片,從80年代的開始,看著看著,也看出了香港人日益強烈的自我意識。「新浪潮開始關注本土的東西,所以多了很多外景,和之前邵氏拍古裝或民初都不同。但是03年以後,因為合拍片,畢竟要照顧內地市場,太微觀的東西,不太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但也有部分的導演比較刻意去尋找香港的小地方。」

影迷的視野

 2009年是香港電影誕生一百周年,奇夫也在這一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電影書《電影現場之旅(港島篇)》,結集的是他多年來行走,記錄下的文字和圖片。

「我一開始有一個更大的計劃,把所有80年代以來的港產片的外景做一個index,當然我知道這個不可能。後來變得現實些,就找一些當年賣座或者口碑好或者自己喜歡的影片去找。」

 既然電影是對現實生活的再創作,他為什麼不可以根據電影再創作?他這樣想。探尋的過程中,他對一些城市迷思也產生了自己看法。比如,大角咀、天水圍。

「我去大角咀是因為《大事件》。我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從來沒有特地在那裡走過。只知道那裡舊樓多,居民收入水平相對低。但那次當我下車後,就發現整件事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其實那裡的生活都很悠閒,居民有很多車房,狗不會吠人,貓在曬太陽。」

「天水圍早幾年被標籤得很厲害,後來許鞍華也拍了天水圍,我進天水圍發現那裡完全沒問題,不過是很多公屋。我自己都是公屋長大。那次要找的景點有的沒有找到,但我路過了一個公園,看到裡面有很多小朋友還有南亞人,他們都玩的很開心。」

 他在最近的尋訪中,也開始喜歡和街坊聊天。「我專門找比較舊的士多,先買點東西,再和他們聊聊最近拍的電影,也多一點了解城市生活。」

 幾年前他再次進入學校,修讀了一個和金融、電影都無關的通識教育碩士課程。「不排除以後教書,本身也對這些課題有興趣。但是就是business來看,純粹的business專業學習已經不夠,因為外面的世界正在變,知識要融會貫通。」所以他即便做影迷,也要有自己的視野。

相關新聞
奇夫 電影就是城市的Anchor (2011-02-24) (圖)
李香蘭 深挖香港 (2011-02-24) (圖)
微語錄 (2011-02-24)
黃洋達 陳秀慧 影視編劇現實中的愛情 (2011-02-17) (圖)
現實中的愛情不需要考驗 (2011-02-17) (圖)
人物簡介: (2011-02-17) (圖)
張經緯 尋找影院新陣地 (2011-02-17) (圖)
微語錄 (2011-02-17)
彭英倫 掀起華人街舞潮 (2011-02-10) (圖)
簡永楨 旅行為人生補遺憾 (2011-02-10) (圖)
微語錄 (2011-02-10)
吉他手 黃展鵬 Flamenco改變人生 (2011-01-27) (圖)
微語錄 (2011-01-27)
楊紅衛 風箏家族的女掌門人 (2011-01-27) (圖)
林笑岏 姻緣是概率問題 (2011-01-20) (圖)
Masuda Kanae 從太空找靈感 (2011-01-20) (圖)
微語錄 (2011-01-20)
林日曦 陳強 阿BU 偽文化雜誌的城市「黑」語錄 (2011-01-13) (圖)
「黑句」例句: (2011-01-13)
對話《黑紙》三人: (2011-01-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