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宋慶齡非常賞識丁聰,她親自選定的丁的畫作《逃亡》作為抗日公益宣傳畫。
——笑別漫畫大師丁聰
剛解放,不論老少都管他叫「小丁」。那時他真年輕,還是第一屆全國青聯委員呢。後來他是資深的政協委員。他說:「我喜歡開政協會!在家有家長管著,一到開會,吃肉就自由啦!」其實,這個家長是老伴兒的愛稱。丁聰一生的遭遇,是與共和國同命運的。國運昌,他揚眉;國運衰;他倒霉。他的畫,就是一部濃縮了新舊中國的形象國史。改革開放之前和之後——他沒有畫一幅媚俗、媚上、亂刺和助紂為虐的畫。
速寫人物 神來之筆
漫畫家大多不是美術系科班出身。所以,像丁聰這樣具有扎實的素描功底的,恕我孤陋,大約只此一家吧。茅盾評論「丁聰筆下的阿Q,既有丁聰的創作個性,又表現了《正傳》的整個氣氛,構圖大膽而活潑,叫人想起小丁的全部丰采」。茅公的這個恰當評價,我想得力於丁聰平日速寫和素描的功力吧。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丁聰在成都畫的竹琴大王賈瞎子和茶客側背影的速寫,本身就是藝術成品,真是富有靈感的神來之筆,用句演藝界的行話:「那角兒,後脖梗子也有戲。」
丁聰擅長人物畫。眼神和造型,既形似又神似。他筆下的黃宗江,不署名,凡認識此公的朋友都會立馬呼出:「這是宗江!」丁聰從18歲畫京劇速寫(蕭何、關公等等),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畫梅蘭芳、馬連良、蓋叫天、侯喜瑞、李少春和袁世海等大角兒,個個神形兼備,令人歎服:「絕!」
神形兼備 相得益彰
不誇張不叫漫畫。但是誇張,對丁聰來說是有講究的。他的結構有章法,造型符合解剖的大路數,絕不會把大腿和胳膊安裝錯位。漫畫常被誤解為畫出個意思,勿須功力的瞎畫。然而丁聰筆下的人物,我們可以用直覺感知的自然形態、畫家眼中的人為形態與人們不能為直覺感知的概念形態(即神韻氣質),三者是趣味天成的;他既有工筆,又有寫意,以形寫神,靠神傳人,相得益彰。那面部常帶有丁聰所特有的兩條騰蛇紋,那服裝也多有邊飾紋樣的流暢線條。
不留骨灰 笑存人間
朋友們說,別看小丁外表憨厚和藹,他眼鏡片兒後面那雙瞇瞇笑的眼神兒特「賊」,我想那也許就是「唯我獨具」的藝術慧眼吧。
丁聰活得簡潔,走得精煉。甭說設靈堂、遺體告別,連個骨灰也不留。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確實是太豐厚了!其中最動人的是他那令人深思的含淚的微笑!讓我們也以遙遠的笑,來代替鞠躬,向丁聰告別吧!(二之二,完) ■摘自《新民晚報》 作者:舒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