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劉國松 中國水墨將成世界主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劉國松(右)與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

 1949年移居台灣,又在歐美遊歷教學多年的劉國松,雖已萬水千山走遍,依然難改鄉音,不忘鄉愁。這位年屆八旬的台灣「現代水墨畫之父」近日再度於大陸展出畫作,並暢談中國文化的未來。對其一生致力的水墨革新、國畫現代化,他仍孜孜以求並充滿信心,「19世紀是西方殖民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生活認同世紀,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那麼中國的現代水墨畫也會是世界繪畫的主流。」

國畫現代化

 與吳冠中並稱「水墨雙傑」的劉國松在過去超過一個甲子的時間裡,專注於現代水墨的探索與實驗,以傳統的中國水墨揮灑全新的視覺衝擊,從而享譽世界畫壇。1932年生於安徽蚌埠的劉國松,幼年輾轉湖北等地求學及習畫,在1949年隻身一人赴台,他又曾經是自1949年兩岸隔絕後,台灣文化界登陸訪問的第一人,並在1983年春節,假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他在大陸的首次個人畫展,創台灣畫家在大陸辦展之先河,兩岸水墨及現代畫派受其影響深遠;而時隔近30載後,他最大規模的個展——「劉國松創作大展——八十回眸」再次在這裡進行,盛況空前。中國美術館用4個展廳展出了其1949年至2011年間的150餘件作品,共分為四個部分:氣——氣勢磅礡劉國松,空——無垠太空畫我心,境——山雲有我西藏行,美——波光耀影九寨中,是劉國松所提倡的「中國畫的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的全面展示,被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稱為「劉國松藝術作品的集大成」。

 1932年生於安徽蚌埠的劉國松,7歲時父親在對日武漢保衛戰中為國捐軀。他幼年輾轉湖北等地求學、習畫,並於1949 年隻身一人赴台,當年所作的「媽媽您在哪裡」一畫,描摹了一位流淚男孩的悲傷與惶恐。策展人朱虹子表示,該畫可稱作老人年輕時的「自畫像」,表達了對海峽對岸母親的思念之情。本次畫展為了完整呈現劉國松從藝以來的創作全貌,主辦方專門從各大藝術機構借出藏品,其中就包括這幅劉國松現存最早的作品。17歲時,他考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走上藝術之路。20世紀50年代,其藝術創作思想經歷了從全盤西化到中西合璧的轉變,他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創立「五月畫會」,發起現代藝術運動,對水墨畫進行創新,倡導「中國畫的現代化」。70年代,他提出「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以及「建立20世紀中國繪畫的新傳統」等口號,在當時的文化界引發大規模討論,在創作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為五四補遺

 劉國松的繪畫主張雖然在當時特立獨行,激起軒然大波,現在卻已經廣為海內外水墨畫家接受,許多美術系課程已經開始現代水墨畫的教學,同時他不斷試驗發明新的技法,用拓印、撕貼、碰灑、特製的紙張等,創造出變化多樣的個人風格,其中最為獨特的就是其創立的「劉國松紙」。為尋找更適合表現現代水墨題材的紙張,他跑遍了台北的紙廠,甚至在衛生紙上畫過畫。最終,他找到了一種糊燈籠的棉紙,於是根據這種棉紙創造了「劉國松紙」,即是在棉紙上先糊上一層紙筋,然後在上面作畫,畫後將紙筋撕掉,形成了劉國松所謂的「抽筋剝皮皴」法,此後他的不少作品都是用這種方法創作。

 從1965年以來,劉國松已經在全世界應邀舉行過80多次個人畫展及團體展,50餘家世界重要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都收藏其作品。吳冠中曾評價說:「在西方大博物館的陳列中,從參觀人群對中西繪畫的反映中,我們隱隱感到冷漠與悲涼。在劉國松的作品中,我聽到了他大聲疾呼。」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亦認為,百年來中國藝術所遭遇的中西文化碰撞和交匯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矛盾與焦慮,在屬於傳統民族藝術的中國畫領域顯得格外突出。劉國松從台灣到香港,從大陸到海外,始終腳踏中華文化土壤,放眼世界藝術風雲,拓出全新天地。博士後畫家齊鵬則說:「劉國松對水墨畫的貢獻,首先是他的藝術理論和創新觀念。劉國松是通過西方重新發現了東方,而且在東西方藝術的融合中再造東方。二是他對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水墨技法、表現主題上的創新。劉國松是表現宇宙空間——『太空系列』主題的第一人,並發明了『劉國松紙』,創造了拓墨法、水拓法、漬墨法等一系水墨藝術語言。更重要的是,劉國松是中國水墨畫創新的種子。他的展覽辦到哪裡觀念和技法就影響到哪裡,推動了中國畫的現代轉型。」走過萬水千山,劉國松依然是一口純正的大陸鄉音,而他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拳拳之心,更是一刻都不曾改變。「作為中華文化的兒女,兩岸藝術家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思想和責任。我一生下定決心,要把中國畫發揚光大。」在畫展開幕前的媒體見面會上,劉國松談及早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書時,中國藝術一直受到西方輕視,甚至日本文化被等同於東方文化的經歷,不禁淚盈於眶,令人動容。他說,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但當年孫中山的革命只提經濟和政治層面的革命,沒有著墨文化,所以後來有「五四」運動來補強。但是「五四」運動最終成了文學運動,文言文變成白話文,舊詩變成新詩,而繪畫等藝術還是沒有參與,因此需要反省。

 「中國繪畫的現代化一直沒有跟上。」劉國松認為,中國的經濟力量超日趕美,國家變成世界一流大國,但文化藝術的現代化仍有待努力。只有把中國的文化發揚光大,才配得上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他相信,19世紀是西方殖民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生活認同世紀,而經過努力,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中國的現代水墨畫也會是世界繪畫的主流。「大陸與台灣同屬儒家文化體系,聯繫緊密,兩岸應該為中國畫的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共同努力。」在畫展期間,劉國松還精選出各個創作時期的代表作《冰川的歎息》、《宇宙即我心之5》、《春波蕩漾熊貓海》等10幅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他說,最好的作品應該留在祖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王玨 北京報道

相關新聞
書店掌門人譚麗雯 十年香港文化標記 (2011-04-07) (圖)
劉國松 中國水墨將成世界主流 (2011-04-07) (圖)
劉國松 近影 (2011-04-07) (圖)
劉國松作品 《青山綠水鏡心》 (2011-04-07) (圖)
劉國松作品《媽媽您在哪裡》 (2011-04-07) (圖)
微語錄 (2011-04-07)
王媛媛 這一輩子做一隻絢爛的無足鳥 (2011-03-31) (圖)
對話王媛媛 (2011-03-31) (圖)
個人簡介:王媛媛 (2011-03-31) (圖)
吳偉明 大地震後更應知日 (2011-03-24) (圖)
當80後藝術家齊興華遇上3D地畫 (2011-03-24) (圖)
微語錄 (2011-03-24)
嚴浩 大導演的養生修行 (2011-03-17) (圖)
陳偉棠 公營電視台紀錄片導演的文化思考 (2011-03-17) (圖)
微語錄 (2011-03-17)
在路上的詩人廖偉棠 (2011-03-10) (圖)
鍾茂森 從經濟學教授到聖賢教育家 (2011-03-10) (圖)
微語錄 (2011-03-10)
獵頭人張慧敏職場啟示錄 (2011-03-03) (圖)
微語錄 (2011-03-0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