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當安逸與作品不能兩全,藝術創作需要背水一戰。「80後」藝術家齊興華,09年辭去旁人艷羨的中央美院教職,全身投入3D地畫的創作。今年2月,他憑借作品《獅門峽谷》(長32.2米,寬23.3米,高6.09米)創造了全球3D地畫的健力士最新紀錄。本月中,他受邀為寶馬公司旗下的運動型多功能車MINI Countryman,量身訂做3D地畫,在太古廣場展示《MINI×齊興畫 The Getaway 3D Art Exhibition》。
給中央美院的辭職報告
3D地畫(3D Street Painting)源於西方80年代興起的街頭文化, 主要依賴露天的空地,用平面透視的原理,在二維平面上製造出視覺上的虛擬效果。齊興華曾於中央美院唸壁畫專業,在大學期間偶然從網上看到了3D地畫,其充滿想像力和活潑色彩的視覺震撼,一下子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沒有任何技術資料,沒有老師指導,他用了一年時間研究了繪畫原理和材料特點,最終創作了畢業作品3D地畫《漩渦》,令他成為首位將外國街頭藝術引進中國的科班藝術家。
齊興華本科畢業即留校任教,除了在校的綜合表現出色,以及因曾擔任過學生會主席而具備的社會活動能力,他仍解釋為「幸運」。但沒過多久,他就發現原來安逸的生活成為了他創作生命的極大束縛,而當年夢寐以求的社會地位原來也可以是虛名。「去校外參加展覽,次數多了,周圍老教授會說你不務正業。而在辦公室裡,下課後男老師聊的是房子、手機、車子,女老師聊的是孩子和老公,可就是沒有人聊藝術,聊創作。」
最刺激他的,是一次在學校人事部看到有人在整理名冊,從建校開始至今所有老師的基本記錄,「某某,性別,哪年出生,哪年在中央美院教課,哪年退休,退休時的職稱:教授,就一行字。畫一張沒有,這個人現在何處不知道。一頁紙20個人,那麼一厚本。我想,我難道就這樣度過後半生?我就為退休的時候寫教授兩個字?」後來他在去上海出差的路上,遇上飛機顛簸得厲害,他突然想,如果飛機墜毀,不會有人知道他是誰,「頂多說我是中央美院的老師,那又怎樣呢?沒有作品。」這些他都洋洋灑灑的寫進了辭職報告裡,看過的人都頗受震撼,他乾脆放到了網上。畢業3年後,齊興華離開學校的去意已定,而同時他的第二張3D地畫作品《隕石坑》在北京歡樂谷亮相。「中間是漫漫的迷茫期。」他說。
享樂、現實和理想
他的專業是壁畫,現在在藝術市場上如日中天的中國當代藝術,則以油畫為主。「我們幾屆壁畫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沒有人做壁畫。教育思路和教育導向有很大的問題。」從3D地畫中,他看到自己的用武之處,「以前的壁畫,一般都是那種英雌紀念碑,或者酒店大堂,又或者是博物館中見到,甚麼魯迅、李時珍、地球儀。像我現在畫的這些題材都是過去不會畫的,我把自己的畫叫3D壁畫,需要和時代緊密結合。」
3D地畫特定的視覺表現,決定了它對空間的要求,也使其成為對商業最友善的藝術形式之一。在齊興華的展出作品中,商業展覽佔大半,合作對象從乳製品企業到汽車博覽會。他在北京的畫室有300多平米,每次創作他會先在畫室的畫布上完成,再捲起來帶到要展出的現場,令移動更方便。
他對自己的創作與熱炒的當代藝術做了冷靜的區分:「藝術品一般有三種價值,一是證券價值,二是實用價值,三是文物價值。如果從第一點來看,當代藝術市場的紅火,給我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3D地畫沒有辦法流通,無法被炒作。它主要體現的是實用性。」與觀看者互動,讓觀眾體會到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是他對這門藝術充滿信心的地方。而自從因他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個人網頁、論壇而得到叫好的評論,甚至引來商業機構親自敲門時,他就隱隱覺得3D藝術的未來潛力:透過藝術互動,帶領繪畫進入更深的領域。
他的科班出身令他對3D地畫的題材和構思的創作欲望更強烈,對於運氣和名聲,他更知道如何經營自己,琢磨觀者對畫作的反應,思考「怎樣發揮藝術家的影響力」問題。
「80後沒有70後那麼絕對的理想主義,在保持理想主義之下,還有點享樂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和社會經濟狀況有關。」但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拒絕藝術家自命的清高,但仍相信自己將來一定會在3D地畫上留下點甚麼。 ■文、攝:梁小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