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恆
一直對土耳其的人文地理和詩歌小說感興趣,電影當然也不能錯過。土耳其導演舍蘭(Nuri Bilge Ceylan)的《氣候》(Climates)是難得的佳作,比導演的前作《遙遠》(Distant)和之後的《三隻猴子》(Three Monkeys)都要好(據說今年舍蘭有新作推出),《氣候》最先教我刮目相看。隨後,另一位土耳其導演森美卡潘諾古(Semih Kaplanoglu)的《蛋奶蜜三部曲之蜂蜜》(Honey)在柏林影展奪金熊獎,導演也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
最近的第二屆香港土耳其電影節,也選了《蜂蜜》。影片說詩人的童年生活,當中我們看到一個詩人的養成與內心世界—小小的尤雪夫有口吃,有好奇心(對採蜂蜜),也有同情心(對病了的同學);他是孤獨的(沒有參與玩耍),但也追求認同或欣賞(對小名牌的覬覦);他是單純的小孩,從父親口中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也從人生、大自然與民族文化中獲得種種感悟,最終父視歸結於自然的懷抱。《蜂蜜》的對白不多,但視覺元素精雕細鏤,三部曲的篇幅更令我想起薩耶哲雷(Satyajit Ray)的《阿培三部曲》(Apu Trilogy)。
土耳其電影節的選片中,有優秀的藝術片如《蜂蜜》,也有商業片如《是命不是運》(40,明天(十六日)在The Grand放映)和紀錄片《仙樂飄飄歐亞橋》(Crossing the Bridge: The Sound of Istanbul,後天(十七日)放映。《是命不是運》圍繞著一大包歐羅和三個在伊斯坦堡生活的小人物:倒楣的士司機、非洲偷渡者和空虛女護士,故事未算新鮮,但導演難得將三個人物都寫得立體,連帶將伊斯坦堡的浮世情狀寫實呈現,其中社會貧富懸殊、人們進出過渡,不錯,伊斯坦堡和香港確有相似一面。
我特別推薦名導法提艾金(Faith Akin)的《仙樂飄飄歐亞橋》,片中的土耳其音樂十分迷人,更難得法提艾金從更廣闊的文化層面,帶我們管窺土耳其,一個歐亞之間、東西融和的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