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邊防戰士在風景如畫的哨位上執勤。
——廣西中越邊境 見證戰爭與和平
沿廣西邊防公路一路前行,就如同穿行在水墨一樣的中國畫中。說是千里山水畫廊,沒有絲毫的誇張。
廣西,有全國最好的邊防公路,有醉人的壯鄉米酒,有遠古的花山岩畫,有講不完的邊關往事。
廣西邊海防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中國唯一一個既沿邊,又沿海的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邊海防地區又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是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也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自北宋初年開始,越南成為了中國的「外藩」,中越邊境也逐步形成,距離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也使得廣西的中越邊境,成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邊境線之一。
抗虜官兵受人愛戴
廣西邊關文化的標誌,當屬友誼關。
友誼關,中國九大名關之一。早在漢朝,這裡就已經設雍雞關,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比中越邊境線的形成還要早一千多年。
明清以後數百年,友誼關又稱鎮南關。1965年,解放軍元帥陳毅寫下了「友誼關」,把鎮南關這個帶有歧視南部國家的名字替換掉,沿用至今。
友誼關有名氣,是因為中國屈辱的近代歷史上,幾次解氣的邊境作戰,都發生在友誼關。1885年初,法國侵略軍炸毀鎮南關,在廢墟上立起一根用中文寫著:「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的木柱子。桂系名將蘇元春率部堅決抵抗,重奪友誼關,並豎起了一根寫著:「我們將用法國侵略者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的木柱子,以示衛國戍邊的決心。
同樣是在友誼關下,清軍老將馮子材70歲高齡,抬棺出征,「帕首短衣草履,手操倭刀,親率大刀隊,大呼一躍出牆外,其子相華、相榮隨之躍出」,痛殲法軍千餘人。
還是在友誼關,1907年,孫中山親手炮擊清軍,發動了鎮南關起義。
在廣西邊境,會看到很多當年的歷史遺跡,修建於各個年代的壕溝、陣地長滿了青苔,很多都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像蘇元春這樣抗擊侵略者的地方官員,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擁護和愛戴。
建國以來過半淪戰火
新中國成立以後,廣西邊海防地區又先後經歷了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和自衛還擊戰,61年中有36年飽經戰火襲擾,也成為了新中國承擔維護國家安全任務最重、處於戰爭狀態時間最長的邊海防線。
在友誼關,在東興黨校高地,在法卡山陣地,在廣西邊境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當年的彈孔和戰爭留下的遺跡。為保衛邊境領土作戰犧牲的將士墳墓,也分佈在廣西邊境的沿線,既有清朝時期的「大清國萬人墳」,也有新中國成立後的烈士陵園。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戰爭中,地雷,成為了制約廣西邊境地區發展最大的障礙。戰爭時期,作戰雙方對一些要點反覆爭奪,每次易手後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布地雷—人工埋,機器埋,你埋完了我埋,部隊輪換後再接著埋。沒有人能說清楚廣西邊境到底有多少地雷。
從1992年開始,中國軍隊在中越邊境中方一側開展了兩次較大規模的掃雷行動,與廣西鄰近的雲南邊境也同時進行。實際上,由於地雷的特殊性,除了兩次大規模的掃雷行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廣西邊境的掃雷行動就一直沒有停歇過。無法徹底清除的地雷,被圍了起來,並豎立了警示標誌。
1999年,中越簽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2008年12月31日,中越勘界劃界工作全部圓滿結束,中越陸地邊界問題徹底解決。
中越貿易蓬勃發展
和平的信號剛剛發出,中越邊境的貿易和旅遊就開始蓬勃興起。在防城港的北侖河口,中國的導遊帶著內地的遊客來界河上遊玩,指著越南的沙洲和房屋作介紹。
在跨國的德天大瀑布,已經分不清旅遊旺季還是淡季。這裡成為越南商販喜歡的地方,越南的香煙和飲料在這裡很受歡迎。越南實行革新開放以後,很多名牌廠家看上了越南低廉的勞動力市場,紛紛到越南設廠。所以,在這裡可以買到越南版的可口可樂、「紅牛」、「鱷魚」。
清代的炮台也成為了旅遊景點,斑駁的大炮加上邊關的獨特文化,再加上導遊的妙嘴生花,往往能給內地遊客帶來不同凡響的感受。
上世紀70、80年代與越南作戰的很多遺跡也有限度地展示。在東興,位於小城制高點的黨校高地上,前幾年還能看到的營房上的彈孔已經被修補好了,保留下來的貓耳洞、塹壕,重新塗上了迷彩的油漆。由於仍然是軍事禁區,這裡並未完全對遊客開放,但與當年相比,已沒有那麼神秘。
金雞山陣地上,一個高射機槍的底座作為戰爭的遺跡被保留下來,像隻孤獨的公雞昂著頭。它的旁邊,是解放軍邊防戰士種的菜地。
同為邊防守衛者的武警邊防部隊,日常工作顯得要忙一些。每天通關的人來來往往,廣西邊境的各個口岸都面臨著繁重的邊檢任務。僅在廣西浦寨,這個從前並不起眼的邊境互市點,現在也變得交通擁堵,年流動人口達100萬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