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被中央軍委授予「偵察英雄」稱號的前偵察連長、現任梧州軍分區副司令員的隆志勇,看到中越邊境的巨大變化格外高興。
隆志勇,廣西靖西縣人,壯族,1979年入伍,曾任廣西邊防部隊偵察排長、偵察連長、偵察股長等,偵察英雄,解放軍英模代表,所在的連隊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的榮譽稱號。現任梧州軍分區副司令員。
第一眼看到隆志勇,就覺得他有些不同常人,但他早已經從鮮花和掌聲裡淡出,過著平常的生活。
想當年,說起隆志勇,其名氣和今天的楊利偉差不多,40歲左右的中國人都還記得「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也都還記得貓耳洞、《高山下的花環》,還有《血染的風采》,隆志勇就是與那個年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在百度搜索上,隆志勇這個名字和那個年代的一些經典照片,仍然可以檢索到。
擔任偵察兵的隆志勇先後120多次在邊境執行偵察、捕俘、反擊等作戰任務,成為威震南疆的戰鬥英雄。戰後,廣州軍區授予他「偵察英雄」榮譽稱號。在電影紀錄片《群英薈萃》、電視片《南疆偵察兵》等影視片中,都能看到隆志勇的影子。
如今,年過半百的隆志勇,還是習慣總是把眼睛瞪得很大,說話總是不自覺地提高嗓門,只是身體有些發福。這個壯族的邊陲雄鷹,氣概不減當年。
千人大堂演講不用麥
當戰爭的硝煙遠去以後,隆志勇也從邊境地區調到了廣西梧州軍分區任副司令員,從英雄的光環淡出。
隆志勇有時候會一個人唱起那些歌曲,比如《血染的風采》、《十五的月亮》,唱得很動感情。「我的家就在邊境上,走不出兩里地就是越南。」隆志勇說,在他看來,西南邊陲地區與對面的國家相比,其實很多生活習慣,甚至語言都是相通的,好多中國邊民在對面都有親戚。「小的時候也沒想過會和他們打仗。」
現在的隆志勇更多的時候喜歡靜下來看書。他給自己定的計劃是每天要看5,000字左右,看完了還要寫讀書筆記。「我小的時候讀書並不多,以前連普通話都說不好。」隆志勇靠自學拿下了函授的本科文憑,後來又讀了碩士研究生。
作為人民解放軍序列中少數參加了兩次英模代表大會的人物,隆志勇還承擔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開展國防形勢報告和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這些年來,他先後為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作了300多場英模報告和國防形勢報告,直接聽眾達380多萬人。
隆志勇做報告有個特點,就是從來不用麥克風,一千多人的大禮堂,就坐在台上,洪大的嗓門足以讓最後一排聽清楚。「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如何上得了戰場呢?」隆志勇說,那是他在部隊裡做戰前動員鍛煉出來的。
和平年代亦顯英雄本色
戰爭遠去,和平時期的隆志勇在緊急狀況下依舊顯出英雄本色。
有一年,隆志勇剛剛躺下,值班室就打來電話:由於連日暴雨,一處大廈地下車庫大量進水,有人被困。地方政府向軍分區求救。
隆志勇帶著官兵到達出事地點時,車庫已經幾乎全部被淹,衝鋒舟進去幾次,已經看不到有生還的跡象。隆志勇脫掉外套就跳進了洪水裡,扎到水下去尋找失蹤人員。
最後,隆志勇帶著一身的泥水,把兩名失蹤人員的屍體打撈出來。
即便是當了副司令員,在隆志勇眼裡,軍官以身作則依舊是最根本的,「你不上,還有什麼資格站在戰士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