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明輝在殮房工作15年。香港文匯報記者嚴敏慧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敏慧)「在殮房工作,為病人最後一程服務,只要心存尊重,就不會害怕。」伊利沙伯醫院殮房主任林明輝,在殮房工作15年,經歷舊式簡陋惡劣殮房環境。他近年參與殮房改革,由殮房設計、認屍領屍流程,以至核實遺體系統等,均參與其中,最終成功把殮房打造成全港最大、遺體存放量最多的醫院殮房。林明輝每日見證生離死別,到當選2011年醫管局傑出員工時,他對生命的看法亦已有所改變:「今日不知明日事,要時刻對家人及朋友好,一定要珍惜眼前」。
參與改進流程及圖則設計
林明輝1995年加入瑪嘉烈醫院當急症室文員。為前途發展,1997年,他轉職伊利沙伯醫院殮房主任,工作至今。他憶述,當年工作環境惡劣,設施簡陋,空調馬力不足,600呎殮房內,僅3部窗口式抽氣機;香精加上遺體氣味,衣服吸盡臭味,回家前一定要更衣。至1999年醫管局重整殮房,工作環境才得以改善。他還參與殮房工作流程改進、殮房圖則設計等工作。後來,為加強核實遺體身份,醫管局把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引進殮房,他亦要協助研究如何把系統暢順地應用於殮房。
林明輝形容自己為殮房「文管家」,除了管理殮房員工及殮房運作外,也要處理與死因庭有關的文書工作。雖然不用解剖遺體,但他卻主動到解剖室觀察解剖過程,一邊幫忙記錄解剖資料,一邊協助找出死者死因,更把所學「傳授」予新入職同事。
他表示,會盡力協助死者家屬在安排後事前,順利領取所有需要的文件。當有時遇上家屬反對死因庭的剖屍判決,他便會加以解釋,以及協助家屬約見死因裁判官,爭取豁免。
外界均好奇,神秘的殮房有否特別習俗或忌諱。對於外界的好奇,林明輝笑言,唯一傳統為:每年農曆7月14日會拜神。他又指,殮房並不恐怖,最少他入職以來,從未「撞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