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科科
「仆街少女」
四月初開始,好組合「仆街少女」紅起來。
這對來自台北跟台中的少女(最初憑衣衫估量,後來有真貌露臉)禁慾以及Karren,在Facebook開了群組,不夠一星期她們的照片瞬即搶了大家Wall Post 的灘,一個月內躍升到80,000人Like。
「仆街少女」之所以紅,除卻「仆街」跟「少女」這個詞彙組合很值遐思——仆街得來,又少女喎,到底有幾少女?又有幾仆街?最重要是他們挪用了港人常掛口邊的粗口(還是只是語助詞?沒有性器官的我們說出來都覺得不夠給力吧),台灣人可能覺得抽離好奇,我們自然格外親暱。說遠了,除了詞義古怪,重點也在她們的照片。照片的元素有二:一,她們模擬仆街姿態,面朝向下地伏在地、架在兩張長椅中間、擱在垃圾桶上;二,身體總是違反人體力學地僵直,僵直得成為icon,超高的辨認度,也便於追隨者簡單仿傚(當然,要如此仆直,也不易啊)。於是,Fans也開始在台灣各地「仆街」,再把照片上傳,virtual images,像病毒般高速散播。
總會有人問意義何在(又不是教育電視!)?二人本意是「很好玩又舒壓」,但似乎為了發問的民眾,還是給予標準答案:「仆街少女帶大家認識台灣。」然後前仆後繼地把相片上傳,順道講解一下地點。她們回覆網友提問也答得幽默癲狂,包括「好多人問說不會痛嗎?老實說,痛死了!但是人生不就這樣嗎?跌倒痛了又爬起來(飛奔向希望的朝陽中)。」亦會這樣勸喻「仆街者」:「希望大家「仆街」之餘,要注意人身安全啊!手扶梯、鐵軌(停駛除外)、馬路、交通號誌、阿公頭上之類比較危險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去仆……仆街少女關心您。」而後來她們關注的議題也不止於景點,幾次仆在流浪狗身邊,來叫大家盡量不要買寵物,選擇到收容所領養。
相片成為今世代的威力武器,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強大——從此的年度風雲人物照片,可能是在《Time》、《National Geographic》上面,我們膜拜這些超級攝影師在戰場、在影樓、在人群中擷取瞬間的能力。但現在我們拉動一下iPhone的App Store,Photography的類型Apps多不勝數,單是扮真相機的 filter lens就有成千上萬揀到厭!而最重點介紹的當然是火紅了大半年的Instagram,這個只靠12款限定 filters再上傳相片的Apps,首周已超過一百萬人下載,現在幾乎有iPhone的人都必定裝載。它的強在於純粹,用家只會把相片放上去,然後其他人可以 follow,可以comment,但不會有更深的社交互動,如 Facebook又遊戲又買賣,沒有,純看相,以及讚。
但不到幾月上面已經養了一大堆重度粉絲,分分秒秒等看相,一個美少女把自家自拍放上去,毋須模名氣,也可以順手拈來至少一二千的粉絲!粉絲比以前更值得虛榮,因為真的虛得可以。五月中 Instagram推出它的1.7版本,相片鋪排更似一個相集,每個人的front page都令人更易看到相片歷史,惹人注目度狂升,而且可以有 150 字的自我簡介,更是跨足社交的首步。
於是,我們都以直感來交友了,文字已經淪為自我簡介、輔助工具,先相奪人,這是近二十年的壓倒式趨勢,而且近如教育,由小孩子玩 iPad起始。或許某天在此也該是一堆相片,然後用幾隻蠅頭小字細細補充,聊勝於無,以免阻閣下看相的雅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