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童乩服飾(頭巾)。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孫詠珊
相信內地跟香港同胞對「童乩」這詞有點陌生,「童乩」又稱乩童,跟我們常聽到的「問米婆」有點類同,但當童乩有鬼或神附身後,他們的肉身似乎是無堅不摧,用刀劍砍都不覺得痛。本講座講者為林富士博士,他透過田野照片介紹「童乩」這台灣獨特的文化習俗,並一一描述「童乩」的性別、年齡、儀式裝扮、法器與主祀神靈等等。
林博士於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為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史、疾病史與文化史。
引言:「童乩」是甚麼人?
到底甚麼是童乩?他們是精神病人嗎?學界對這種人有三種稱謂:「靈媒」、「巫覡」和「薩滿」。「靈媒」泛指人跟神之間的媒介,他們可以讓鬼或神附身在他們身上,能開口跟人說話。「巫覡」則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人物,相傳古代的王都是「巫覡」,他們可以看到鬼、可以讓鬼附身、靈魂出竅,甚至是神遊太虛。而「薩滿」是通古斯語,指於中國東北與西伯利亞一帶,有某種人的靈魂可以上天下地,並且可以跟另外一個世界溝通。西方學者統稱這種文化傳統為Shamanism。基本上,童乩跟以上三種人的功能和進行的儀式大同小異。
1、 從其儀式及裝扮入手
如何尋找童乩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除非童乩正進行儀式,不然,他們的日常裝扮是跟平常人無異的。即算是地道的台灣人,也不能隨隨便便就找到童乩。所以只能透過文獻、田野調查(field work)及影像去認知童乩的造型或形象。
「童乩」是宗教人物,故林博士在進行田野調查時,主要是以其裝扮、他們進行的儀式及其宗教標誌去辨別誰是童乩,並嘗試從中歸納他們的共同特色。在台灣社會,童乩一般不會自稱為「童乩」;他們的朋友、信徒、鄰居等等也不會;不同的學者對童乩也有不同的專有名詞去稱呼他們,如「文乩」、「武乩」、「靈乩」、「靈媒」、「尪姨」等等,視乎他們在儀式中扮演甚麼角色。這如同我們要分出誰是僧侶,會先去看他是否光頭,再看他頭上是否有香疤,而辨別童乩也是用同樣的方法。
2、 傳統文獻中「童乩」的形象
根據文獻,童乩這一類的人物在歷史上已存在很久。十九和二十世紀初,各地都有學者將他們對童乩的觀察和認識作詳盡的記載。他們對童乩的形象描述大致相同——連橫(1876-1936):「裸體散髮,距躍曲踴,狀若中風,割舌刺背,鮮血淋漓,神所憑依,創而不痛」(《台灣通史》)。台灣曾被日本人統治,當時日本人也被童乩這台灣獨有的文化傳統所震撼——永井甃石(fl. 1896):「有乩童袒裼立輿上,右持劍、左執斧,自傷其額,鮮血淋漓,慘不畏死。或把銅針貫頰咬之,備極慘刻之狀」(《台陽詩話》)。
3、 二十一世紀童乩的造型
至於二十一世紀,「童乩」的造型跟傳統的有甚麼不同呢?於2001 至2004年,林博士跟他的助理主要到台灣的中南部進行田野調查,所到的寺廟主要為台南縣北門鄉南鯤鯓「代天府」(主祀:五府王爺)、雲林縣四湖鄉「參天宮」(主祀:關聖帝君)及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安西府」(主祀:張李莫千歲)。而拍攝時所進行的儀式為神明聖誕、進香團「進香」、童乩「安五營」及「入廟」。
傳統童乩的髮式是披散頭髮,在古代社會中,散髮是瘋子或罪犯的特徵。但這對今天的社會來說是普遍的,因為大家都散髮,童乩髮型上另一特徵是縛頭巾或者是戴冠。若那人所扮演的神明是濟公,戴冠更是必需。童乩的上半身大多裸露(不包括女性)、腰間圍上紅巾或是在身上纏上紅布,最顯眼的是不少童乩上半身有刺青。現代的童乩沒有特定的服飾,有的穿制服、有的穿常服,但可以從他們的儀式動作跟臉上表情去判斷他/她是否童乩;也有穿圍兜的童乩(特別是扮演兒童神哪吒(即台灣說的三太子)。而下半身大多是赤腳,充滿隨意性。
4、 童乩的兵器及法器
童乩與其他地區的「靈媒」、「巫覡」、「薩滿」最大的分別就是童乩手持兵器,特別是在中國華南地區,尤其是福建、廣東這一帶的童乩,他們被神明附身後,是會用兵器砍傷自己。童乩主要的兵器五寶有七星劍、鯊魚劍(骨刀)、月斧、刺球(紅柑)和狼牙棒(釘棍)。除五寶外,亦有其他兵器如銅針、鋸刀、關刀等,視乎童乩所扮演是甚麼神明。
童乩最主要的法器是香(香把或香爐,他們把香點著後,會用香掃自己的身體)、紙錢(童乩受傷後會用紙錢來止血)、符、五方旗或黑旗、神像(塑像、畫像)、酒(某些童乩扮演的角色需要用到酒,主要是濟公活佛。此外,童乩的助手會念咒和噴米酒來幫他/她止血。)
5、 童乩的主祀神靈
之前常說「神明附身」,那到底是甚麼神明會附在童乩身上呢?林博士在田野調查中,以童乩扮演角色的次數或其廟宇數量最多的標準來排列:王爺(王爺生前都是有權力的人如將軍等等,但都是慘死,所以死後變成厲鬼。因此,大家都相信王爺死後有非常大的力量)、「母娘」(王母娘娘、瑤池金母、無極老母、黎山老母、九天玄女)、佛菩薩(民間信仰)、關公(自清代後,關公是大多數人敬奉的對象)、太子爺、媽祖、玄天上帝、濟公等。除了這些比較聞名的神明外,還有台灣本土和大陸原鄉帶來的神明,如:「夫人」(一品夫人、三奶夫人等,主要是婦女或小孩敬奉的對象)、法主公、大眾爺、恩主公(主要是關公或呂洞賓)、三山國王(客家人的神明)、三清道祖(道教)、五顯大帝、土地公等。
6、 童乩的群體分析:596個案例
經過以上的描述,開始有人會好奇童乩的社會背景。但因為大多的童乩都選擇低調行事,要跟他們訪談實是件難事。往往要透過相熟的人介紹或引領才能找到願意接受訪談的童乩。於性別方面,二次大戰前,在台灣的童乩中只有20%是女性;二次大戰後,比率增至25%;到2000年時,女性童乩佔30%。接著是年齡,有很多人誤會童乩是孩童,但在該田野調查過程中,找不到十歲以下的童乩。當中大約有60%的童乩是四十歲到六十歲不等。童乩的職業和教育程的百分比是意料之內:失業率高、少有固定職業;大多都是國小畢業或是沒受過教育。在眾調查結果中,婚姻狀態是最令人感到意外的一環,現今離婚率高企,竟然有91.9%的童乩是已婚,可見他們的婚姻是穩定。
7、 結語:童乩的再現(Representation)
由古至今,童乩這類人物常被人唾棄,歷代的政府都打擊這種人,並且認為他們是野蠻、迷信之人,妨礙社會文明的發展。當然,也有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對童乩充滿好奇,因為在他們眼裡,童乩是精神病人,是需要援助的人。可是現實卻是相反,很多民眾在患病或遭遇困難時,反倒是向童乩尋求醫治、解困。這些年來,童乩遭受巨大的社會壓力、輿論壓力,漸漸變得退縮。林博士希望透過演講,將童乩這種台灣特有的文化傳統再現於各地,好讓各地認識童乩這傳統人物。同時,也希望童乩本身能重新再現自己的社會角色跟形象。(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