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五、六十年代香港粵語片除了中聯電影,當然還有許多值得一看的作品,例如新聯電影公司的作品。去年九月間我因接受香港電影資料館新聯電影專題的約稿,看了多齣新聯電影,包括《父慈子孝》、《桃李滿天下》、《敗家仔》、《家家戶戶》、《十號風波》、《虹》、《再生花》和《少小離家老大回》等影片,最後選定《父慈子孝》、《桃李滿天下》和《虹》為評論對象,寫成了《烏托邦想像與開放的隱語》一文,刊在今年三月間出版的《文藝任務.新聯求索》一書中。
該書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何思穎主編,作者還包括鍾寶賢、周承人、蒲鋒、盧偉力、登徒和劉嶔諸位學者。去年十一至十二月間,香港電影資料館曾舉辦「文藝任務:新聯電影回顧」,放映多齣新聯電影,並舉辦過一場座談會,《文藝任務.新聯求索》一書相信可以把相關討論延續下去。
中聯電影及其他五六十年代粵語片,部分可找到影碟,電視台也有深夜播放「粵語長片」的傳統,不過可能由於版權或其他原因,多文提及的新聯電影,沒有出版影碟;香港電影資料館辦的新聯電影回顧和出版,讓觀眾認識或重溫較少接觸的新聯電影。五十年代新聯電影的主要演員,幾乎與中聯電影重疊,都是吳楚帆、白燕、張瑛、張活游、容小意、梅綺、紅線女、黃曼梨、李清、盧敦等人,新聯電影與中聯電影的主題很相近,不過新聯的題材更精細或更有特定針對性,如《父慈子孝》的離島醫生故事,《桃李滿天下》的南洋教育故事、《十號風波》的工人階級故事、《虹》的五四文藝和革命主題等,由新聯電影也可以提出,所謂「粵語長片」的內容,實比一般人所想像的更豐富而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