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麥瑞k希望年輕人「不要怕蝕底」。香港文匯報記者趙建強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趙建強) 由打字員做到牛奶公司的區域董事兼行政總裁,麥瑞k可謂上世紀獅子山下的打工仔上位的樣板。在經常有年輕人埋怨「出頭」機會太少的今天,她認為香港機會仍然很多,只是並非「唾手可得」,希望年輕人不要太多「戾氣」,不要「怕蝕底」,腳踏實地在工作中學習,要成功,仍然有很多可能。
社會流動性減少、年輕人沒有出頭機會,是現時不少年輕人對前景的「共識」。麥瑞k認為,任何年代「出頭」都不容易,「就算50、60年代,開個檔口賣花生,都唔係垂手可得」。她舉例指,當年其祖父母曾在街邊賣水果,但「三個月後,一樣執驉v。
機會並非「唾手可得」
要成功,從來都不容易,米蘭站、莎莎或者住好齱A都是香港白手興家的成功例子,35年前的萬寧,亦僅有一間舖頭。有人指,這些只是「萬中無一」的例子,麥瑞k反駁,成功當然是「萬中無一」,「唔係邊有咁多故仔講?」她特別指出,住好囓悎怡工貿一個倉做起,發展至今,都是憑著默默耕耘,及個人的努力發展起來。並反覆向記者說著一個道理,「世界上並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
不少輿論都認為,在高地價環境下,現時香港的營商環境已經被大企業所壟斷,中小企想生存難上加難。但這位零售管理協會主席帶點無奈地說,「我同好多人解釋過,甚至同律師都講過,其實香港無壟斷,但好多人都唔信。」根據該會紀錄,包括商場及街舖,全港約有6萬個零售點,連鎖企業僅佔其中15%,即大部分均為中小企。即使總被斥為壟斷的兩間超市,市佔率亦沒有達到可以壟斷市場的程度。
為連鎖店平反撐無壟斷
不過,麥瑞k承認,在租金急劇攀升的今天,加上港元隨著美元貶值,現時本港經商的營運成本可謂「前所未有地高」,而內地客消費能力強勁,一線街區已被主打內地客的高增值商舖所佔據,其漣漪效應更向外圍擴散,「本來係一線街檭E頭逼鬙h二線,二線區逼去三線,最終民生商舖都被逼死」,例如廣東道的「7-11」已經生存不了,只有珠寶、首飾、名牌手袋店舖能夠負擔高昂租金,香港商舖逐步變得單一化,她擔憂,一旦香港消費模式改變(如內地客減少),香港零售業即會出現逆轉。
籲儲「正能量」少戾氣
香港究竟是否存在「地產霸權」,這位香港零售業協會「訶it人」沒有正面回應,但她指,政府土地供應政策錯誤,使零售點出現不足,而且領匯上市,亦使市場頓失大量廉租的零售點,均造成了現時營商環境困難的事實。不過,商業社會講究「適者生存」,麥瑞k建議年輕人,與其不停發洩「戾氣」使自己「越發越洩」,不如儲起更多「正能量」做好自己。
現時港人教育水平提高了,大學生遍地,但5、60年代只有1/3小學生可以升中學,每個年代有不同的困難需要面對。作為國際都會,麥瑞k希望年輕人學好中文、英文,加強語文表達能力,她又承認自己較為老派,「做洐囍n太計較,唔好計住係咪會升職加人工先去做」,腳踏實地從工作中學習,總有成功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