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廣州城市中軸線景象。 資料圖片
世紀21(香港)首席顧問兼註冊專業測量師陳東岳
參加了上海舉行的「國情研習班」,集中研究中國「十二五」規劃在經濟、政治、民生、社保等課題的轉型。小組聚焦於關於影響香港未來發展的章節,把當中的要點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國需要轉型,原因是面對環球局勢的轉變以及內地近年的情況;歐美近年經濟不振影響中國出口,「量化寬鬆」帶來全球通脹,房價、物價上漲過快,衍生出民生問題。鼓勵「內需」是一條路線,眼前面對的是人均收入跟不上,購買力存在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等;內地缺乏知名國際品牌,部分國人追求名車名錶,仍要買舶來品;此外,品質保證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全國三大經濟戰略發展區,每個最少一億人口,包括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渤海經濟區、上海為龍頭的長江流域經濟帶、香港、廣州、深圳為主的珠三角經濟帶。沿海三個經濟帶肩負起類似美國東岸紐約與鄰近地域的經濟帶動作用。
三大因素致發展停滯不前
香港對國家開放改革貢獻很大,港資在內地投放多,而香港的城市管理各環節亦成為內地城市的借鑑。但近年本港發展停滯不前,正面臨邊緣化。最主要有幾點,(一)缺人口優勢:內地大城市如上海、北京都是2,000萬人口以上,連深圳都超過1,000萬,香港只得700萬。內地大城市面對農民工入城等民生課題,但這亦是新增勞力的補充,香港則沒有。(二)城市規模細:香港只得1,000平方公里,已發展面積僅20%,其餘受城規條例嚴控為郊野公園等用途,填海取地或修改土地用途均不易為,欠缺長遠拓展空間。(三)基建連網:高鐵是全國快速連網的客流運輸網,是經濟、購物、旅遊的高速而價廉的輸血管。香港的高鐵連接到深圳段只是全國連網的一節,更應早日通車。
有賴政府及各界通力合作
小組討論的共識是,香港應加快融入珠三角經濟區步伐,如簡化過關程序等,有利於香港利用鄰近地區的土地及人口優勢,發展品牌認證以及評級機構,可以突出香港在亞洲區的國際城市地位。而作為珠三角金融、服務業、法律服務業的重心,怎樣實現這些優勢,有賴政府及各界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有效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