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小窗幽記》是明代的一部哲學火花集,裡面談到讀書,認為善讀書,就是在享人世間最大的清福,其中有一句話頗可玩味:「有資能讀,又涵養之,如不識字人,是謂善讀書者。」「有資能讀」自然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如此方能準確解讀出書中的義理,但是,為何又要「如不識字人」呢?
其實這是提議在讀書時,應該持有一種「謙」和「虛」的心態。因為不少人讀書,常常帶有主觀成見,認為自己之前學到的知識,就是正確的。如此帶著事先形成的看法讀書,一旦發現書中所說與自己所知未能彼此印證,就會形成心理衝突,並由此加劇自己的主觀看法,對他人觀點嗤之以鼻,表示不屑或鄙視。這樣的讀書方式,有害無益。畢竟讀書是一種為求客觀了解的求知方式,如果存有先入之見,就很難與書做到相悅以解。而且心中的主觀成見愈深,受病也是愈深。如果讀書的目的,只是為了加強事先形成的固有看法,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讀書之「謙」,是一種敬讓而不自大的心態。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曰:「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意指讀書的目的,在於求得學問上的長進,但是有人讀了幾十本書,就開始到處賣弄自己的「半瓶子醋」知識,在長輩面前自負不凡,對同輩則輕忽簡慢,以至於遭人怨恨仇視,就像對待不孝的惡鳥一樣。這樣讀書不但不會有進益,反而會害了自己,還不如不學。其意就是倡導讀書要有謙謹的心態,切不可帶有主觀的先入之見,讀書時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進行審視,即使遇到不同的觀點,也可請益良師,或與人商討,乃至多方採集資料加以印證,都是積極而有效的方法,由此解開疑團,豁然開朗,獲得學業上的長進。
顏之推還說:「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說若非把所有的書都看過了,就不要輕率地下結論,因為在觀點上有爭鳴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時候這本書認為是錯的,另一本則認為是對的;有時候幾方觀點大體上相同,只是略有差異,也有時候是幾方觀點都有疏漏錯失,若是只採信某一方的意見,則易愚昧不明。所以,且不可偏信一本書上的觀點,應當採集多方意見,嚴加論證,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而做到這一切關鍵,就在於要有一份謙和的心態。
至於讀書之「虛」,則是一種虛懷若谷、能夠包容不同觀點的開放性心態。東晉時期,高僧支遁講學,方式與其他的學者迥異,其重點在於詮釋書中的精要義理,從不以形象直觀的比喻加以解說,而且在解釋一些章句時,經常會出現遺漏的情況。一些喜歡尋章摘句的人就懷疑支遁的學問,認為他是浪得虛名,盛名之下,卻無真實本領。名士謝安聽說了以後,卻很欣賞支遁,認為支遁就像是春秋時期善於相馬的九方皋,他的心思只在於怎樣找到千里馬,而不是去關注這匹馬的顏色是黑還是黃,是公還是母。這種能夠容納萬物的胸襟和氣度,也是讀書人應有的,如此在讀書時,方能接納不同的見解,即使觀點完全相左,也是站在理性的立場上進行探討,並能尊重這些不同的觀點。
作為一種理性的讀書方式,「謙」和「虛」二者密不可分。因為謙和的心態,更易於接納不同的見解觀點,從而可以較為客觀地了解掌握各方面信息,有利於做出理性的判斷。而山容海納的胸襟,則可以令人避免墮入思維狹隘、見識短淺的境地,更易於辨明是非與得失。這也是《小窗幽記》裡提議讀書時不要先立意見,且虛心看,「如不識字人」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