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漫談琴棋書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網上圖片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張為群

 今天我們稱讚一個人多才多藝,或許仍會說他「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可是不少人卻搞不清當中的琴和棋指的是什麼!這裡說的琴,應該都知道是張有絃的彈撥樂器,但直接想到的多是古箏,甚少知道是七根絃的古琴;至於棋,總以為是象棋或各式各樣的棋,而不知單指圍棋;唯有書、畫一般都知道是書法和繪畫。琴、棋、書、畫各有悠久的歷史,動輒數千年,而四者被放在一起,最早見於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玄宗朝何延之〈蘭亭記〉:「辯才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得其妙。」何氏讚賞辯才這位僧人在學問和文藝方面特別出色,文就是寫文章,而琴棋書畫大概是屬於藝,古人後來將四者歸入「藝」的範疇,合稱為「四藝」。

 「四藝」的說法始於何時,或已不能確考,就今天所見之記載,最早提及的算是明末清初李漁的《閒情偶寄》,其中「聲容部」云:「以閨秀自命者,書、畫、琴、棋四藝,均不可少。」李漁不但論盡女性的外在美,還強調了內在的修養。他否定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認為「才」與「德」並無牴觸。四藝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理性之具,明清時代更推及大家庭中的閨秀。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可作旁證,書中賈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丫鬟名字,都是按照主人所擅長的琴棋書畫來取的。元春在八十回中只在寧親一幕出現過,雖沒有提及她喜歡彈琴,卻知其婢女名「抱琴」,估計她應該是擅長彈琴或喜愛彈琴的。至於迎春,醉心弈棋,從她誤嫁孫紹祖後,寶玉到紫菱洲徘徊信口吟成的一闕歌詞可知,其中兩句云:「不聞永晝敲棋聲,燕泥點點污棋枰」,所以她的侍婢就取名曰「司棋」。探春精於書法,自號「蕉下客」,典出唐代書法家懷素取蕉葉練字的故事,第二十三回提到元春命探春依次抄錄眾人在大觀園的題詠,自然是她的書法高於他人的緣故,曹氏便給她的兩個丫頭取名為「侍書」和「翠墨」。惜春擅畫,書中多處描述她繪畫大觀園的情景,她的丫鬟也就取了「入畫」這名字。

 琴棋書畫雖為「藝」,但由於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愛,一直被視為修養身心之器,古人常言的「棋品」、「畫品」、「書品」、「琴如其人」、「書如其人」、「書,心畫也」、「琴為心聲」等,都強調了人與四者之相融合一。因此,他們不單以「藝」目之,還將之提升到精神哲理層面上的「道」,即所謂的「琴道」、「棋道」、「書道」、「畫道」,說明了四藝並非僅流於藝的層面,而都是追求更高的「道」。這裡所謂的「道」就是其精神之核心,是人們透過參與這四種活動而達至的一種精神境界,並藉此完善個人的修為、人格。因此,四者合稱,其道必定不相悖,假如發現四者之間出現了相違背的地方,那是由於人為之使然,導致最根本精神的喪失或改變。例如不少人都認為四藝中,棋專言勝負,鬥爭的意念太強,有違品性修養。其實,在古人的觀念中,下棋可訓練思維,並以追求思維奧妙的境界、修養身心為終極的。只有遇到實力相當的對手,互相促進,才能共同營造出更高更妙的意境,到了這時候,輸贏已不重要。

 很大程度上,四藝具有類近的精神追求和體現。明末徐上瀛《溪山琴況》中廿四況的首四況─和、靜、清、遠,似乎放諸另外三者亦準。「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意味著人與宇宙萬物的和諧統一。鼓琴時,講的是人與琴之和、指與絃之和、絃與絃之和、音與意之和;同樣,下棋時,棋子黑白陰陽之和、佈局之和、棋手之和,是營造出奧妙思維境地的要素;寫字繪畫,著重筆墨之和、線條之和、整體佈局之和。而在操作的過程中,四藝都展示出一種虛實、輕重、緩急、剛柔、疏密等二重性的和諧統一,而當中所強調的也就是一個「和」字。

 「靜」,主要指人之靜,是從內而外的一種狀態,從精神到形貌,《樂記》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於琴上而言,更及器、曲、環境等。明代汪廷訥《坐隱弈譜.自敘》說:「託弈為坐隱者,不過陶汰俗念,溫養性靈,為止靜之工夫,藏機煉神之活法也。」 白居易〈池上二絕〉其一:「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頗有王維〈竹里館〉的況味。人靜,則心無雜念,方能全神貫注,思慮周到,即如書法繪畫之運筆,一氣呵成,自然就氣貫其中。

 「清」者,是雅正之本源,包括了人之清、思想之清、品格之清、器具之清等。清與靜又不可分割。心思若不靜,則手不靜。對操縵者而言,手不靜,則琴音必混雜不清;至於揮墨運筆者,畫面則凌亂而不潔;對弈者,思緒不清,則舉棋不定,難成佳局。清代施定庵《弈理指歸續編.題辭九首》其一有歌云:「弗思而應誠多敗,信手頻揮更鮮謀。不向靜中參妙理,縱然穎悟也虛浮。」也就是這個道理了。

 「遠」者,在四藝中,是指超越形貌、技藝,是心與神所嚮往的一個高遠國度,亦即指立意之遠、意境之遠、境界之遠,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外之意。而遠又與清息息相關,嵇康〈琴賦〉說:「體清心遠」,漢劉安《淮南子》亦有云:「非寧靜無以致遠」,意謂人若靜若清則可臻於遠。四藝所求的就是沒有窮盡的高遠意趣和玄思。

 琴棋書畫,對今天的讀書人來講,已非必學之藝。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周作人就曾以聽不懂古琴而覺得 「慚愧」、「抱歉」和「不大名譽」,相信今天我們大概再不會有這樣的感覺了。棋已被列入體育競賽範疇,而書、畫、琴在大專大學都設有專門的課程,這種種的變化,到底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漫談琴棋書畫 (2011-07-02) (圖)
來鴻:春日裡的過客 (2011-07-02)
文化觀察:「建黨偉業」是歷史的教科書 (2011-07-02)
文化觀察:讀梁文道的《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 (2011-07-02)
賀建黨90周年:蕭暉榮北京開個展 (2011-07-02)
歷史與空間:透明的生命 (2011-06-29) (圖)
古今講台:孔明與天象 (2011-06-29)
來鴻:忙 神 (2011-06-29) (圖)
人文世相:顧 慮 (2011-06-29)
豆棚閒話:漫說畫押 (2011-06-29)
歷史與空間:歷久彌新的《十老詩選》 (2011-06-28) (圖)
古典瞬間:愈老愈學 (2011-06-28)
亦有可聞:「詩禮菜」 (2011-06-28) (圖)
開卷有益:亂世真君子 (2011-06-28) (圖)
歷史與空間:淺論曹聚仁及其國學研究 (2011-06-25) (圖)
豆棚閒話:身邊人 (2011-06-25)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6-25)
文化觀察:一個好男人的必修課 (2011-06-25) (圖)
歷史與空間:宰相肚裡難撐船 (2011-06-22) (圖)
古今講台:買單.搞定 (2011-06-2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