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醫家兩代驕子 論大學生今昔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高永文(右)是港大內外全科學士的81年畢業生,其子高偉琛(左)同為港大醫學院學生,父子兩代見證專上教育轉變。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淑環)俗語有云「知識改變命運」,但「80後」、「90後」的大學生成長於相對穩定富足的環境,對此感受未必深刻。反之大學生的父母一輩,曾經歷貧窮、蝸居、物資短缺等艱苦歲月,對於「向上流」有一股強烈的追求,推動其躋身大學「天之驕子」的門檻。本報訪問兩個「兩代港大人」家庭,探討不同世代的港大生,如何解讀「大學生」背後的意義。

 03年沙士時臨危受命任醫管局署理行政總裁的高永文,是港大醫科81年畢業生,其妻是同學,其子高偉琛現時亦為港大醫科三年級生,父子同屬「港大醫學院出品」,見證過去30年的轉變。

至親患病輪街症 從醫望脫貧

 生於草根家庭的高醫生有4兄弟姐妹,家中不時要借錢過活,他曾試過清晨5時為父親排隊「輪街症」,其妹又患有哮喘,親身感受醫療體系不足,啟發從醫志願。身為家中「第一代」大學生的他指出,求上進的壓力並非來自父母,反而自感要擔起「脫貧」的使命,改善日後生活,「父母經歷走難、日本侵華等艱難歲月,縱使有期望亦不會說出口,但自己很希望改變家人的生活」。

 30年後,其子阿偉重踏父親昔日的醫科舊路,會考獲30分考入劍橋大學完成首個學位課程後,3年前再入讀港大醫學院。香港入讀醫科的「大門」從來嚴格,但與父親相比,阿偉所獲的家庭支援明顯更多,亦可與從醫多年的父親互相交流,加上興趣明確,讓他有堅定的從醫目標。

子拒住宿上莊兼職 寧做「書蟲」

 讀書、上莊、住Hall(宿舍)、兼職及拍拖,被新一代大學生視為「必做五件事」,同時惹來「不務正業」的質疑。但阿偉卻似乎屬於「非典型」的大學生,除在大一時曾任文學雜誌幹事及兼職補習外,其餘時間大多專心學業,而為免令自己「分心」,他又拒絕住宿,向多姿多采的大學生活說「不」。同為「讀書型」的高永文,當年也是將大多數時間專注在學習上,鮮有參與大學活動;但他認為年輕人應盡情發揮潛質,只要學好分配時間,便不會過分沉迷課餘活動。

父:新人能力更強

 隨著大學教育普及,不少僱主批評大學生的語文能力每況愈下,動輒轉工、練精學懶。面對多項「指控」,阿偉認為不應「一竹篙打一船人」,自覺不少同輩仍非常「捱得」;高永文則指出,新一代大學生的能力甚至較以前更強,只是時代轉變,「上一代那種捱法」已非社會所願。他又笑言,自己當年做實習醫生時,半年獲批6日假期,但他只選擇放兩日,「當時覺得放假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我驚上司覺得我很懶,更希望藉以爭取表現畢業後順利獲聘」。

相關新聞
百年華誕邁新頁 港大溫故展未來 (2011-08-15) (圖)
醫家兩代驕子 論大學生今昔 (2011-08-15) (圖)
程介明:像科舉揀蟀 育首批中產 (2011-08-15) (圖)
大學初體驗 母女大不同 (2011-08-15) (圖)
學生和教職員合照 (2011-08-15) (圖)
8月二手樓買賣 跌至海嘯後新低 (2011-08-14) (圖)
內房銀根緊 港地產商乘虛北上搶地 (2011-08-14) (圖)
港商戰略投資看長遠收益 (2011-08-14) (圖)
港資內地多遇水土不服 (2011-08-14) (圖)
緊抓一線城市 力攻二三線 (2011-08-14) (圖)
部分港地產商內地儲地情況 (2011-08-14) (圖)
近期部分港地產商內地拿地情況 (2011-08-14) (圖)
大清御用松花硯 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1-08-12) (圖)
吉林通化 松花石故鄉 (2011-08-12) (圖)
松花石硯行情看好 (2011-08-12) (圖)
松花紫荊情繫根 (2011-08-12) (圖)
松花硯開採地——「老坑」 (2011-08-12) (圖)
松花奇石之王——「紫氣東來」 (2011-08-12) (圖)
財神沈萬三後裔隱黔600年延血脈 (2011-08-11) (圖)
訪沈氏故居 證晚年足跡 (2011-08-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