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程介明:像科舉揀蟀 育首批中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程介明說,政府在70年代發展經濟四大支柱,知識分子需求大增,令草根階層有機會向上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淑環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淑環)建校100年的香港大學,見證著香港歷史與社會變遷。上世紀60年代入學、與港大結緣40多年的教育學院講座教授兼校長資深顧問程介明,以第一身經歷領略大學不同年代的景況。他表示,港大由戰前學生人數極少的「貴族式」學院,發展至今每年畢業生近3千人,與香港整體發展息息相關,特別是70年代開始,大學更彷彿起著「科舉」的作用,讓草根階層有機會透過知識向上流,出現首批中產階級,步向更成熟發展的社會。

 在60年代中文大學成立之前,港大一直是香港的「唯一」。程介明指出,港大早年的畢業生寥寥可數,與香港社會關係也較疏離,「特別是戰前的華人多抱有報國之心,像孫中山的思路,畢業後也很少會選擇留港發展」。直至後來內地經歷文革,香港意識到要發展高等教育,才開始落實大學精英制,確立2%的大學入學率。

推動階層流動 造就政壇新星

 程介明表示,至7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經濟起飛,政府致力發展教育、醫療、福利及房屋4大經濟支柱,對行政、醫療及城市規劃等人員的需求大增,大學教育成為當中焦點,一些中下家庭的子女入讀大學的機會也增多,後來更成為專業人士及社會領袖,推動階層流動,他形容說:「那時能讀大學彷彿起了科舉作用,更造就首批中產階級。」另外,當時社會經濟穩定向上,更多人開始積極尋求加深對國家的認識及對社會議題的關心,造就一批「認中關社」的大學生,在80、90年代起,他們開始成為政治領袖,不少人至今仍活躍政壇。

相關新聞
百年華誕邁新頁 港大溫故展未來 (2011-08-15) (圖)
醫家兩代驕子 論大學生今昔 (2011-08-15) (圖)
程介明:像科舉揀蟀 育首批中產 (2011-08-15) (圖)
大學初體驗 母女大不同 (2011-08-15) (圖)
學生和教職員合照 (2011-08-15) (圖)
8月二手樓買賣 跌至海嘯後新低 (2011-08-14) (圖)
內房銀根緊 港地產商乘虛北上搶地 (2011-08-14) (圖)
港商戰略投資看長遠收益 (2011-08-14) (圖)
港資內地多遇水土不服 (2011-08-14) (圖)
緊抓一線城市 力攻二三線 (2011-08-14) (圖)
部分港地產商內地儲地情況 (2011-08-14) (圖)
近期部分港地產商內地拿地情況 (2011-08-14) (圖)
大清御用松花硯 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1-08-12) (圖)
吉林通化 松花石故鄉 (2011-08-12) (圖)
松花石硯行情看好 (2011-08-12) (圖)
松花紫荊情繫根 (2011-08-12) (圖)
松花硯開採地——「老坑」 (2011-08-12) (圖)
松花奇石之王——「紫氣東來」 (2011-08-12) (圖)
財神沈萬三後裔隱黔600年延血脈 (2011-08-11) (圖)
訪沈氏故居 證晚年足跡 (2011-08-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