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香成教授。
「戰爭」、「革命」這些名詞彷彿離我們很遠,但卻是中國近百年來最真實的寫照。十九世紀的中國,動盪不安,一個在風中飄搖的國度,承載一段又一段沉重的歷史。風雨過後,沒有人願意自揭傷疤,也無力面對昔日點滴。然而有人卻鍥而不捨地重整過去,走過不同的國家,翻過一張又一張的照片,以影像重現1911年的真相,帶我們重回那段烽火歲月。原來,影像不只是影像,它蘊藏力量,可以撼動人心、衝擊視覺感官,教人們不敢輕易忘記過去,反要重新檢視歷史。
他深信影像紀錄歷史的力量,也相信影像帶來的震撼力不比文字低。他,是《壹玖壹壹》的主編,普立茲新聞攝影獎得獎人劉香成。1976年畢業後成為記者,他一直以影像紀錄時代,從攝影師變成策展人,他與歷史結下不解緣。
新聞是歷史的草稿
新聞與歷史,風馬牛不相及,何以一個新聞工作者會與歷史扯上關係?記者一直站在事件最前線,用鏡頭拍下所有蛛絲馬跡,以照片紀錄真相。「如果你離現場遠,拍下的照片便不夠力量。」劉香成如是說。新聞工作者有一份使命感,因為站得前,看得比別人清楚,所以更應具備清晰的頭腦,將最深刻的事情記錄下來。記者有分文字記者與圖片記者,劉香成屬於後者,經常被人質疑其看到的與拍下的是否「真實」。「文字記者與圖片記者雖然在報道事件的時候站在不同的位置,但其實兩者有一個共同點,便是思考眼前的事。文字記者思考如何用文字去表達事件,而圖片記者亦要思考甚麼時候按下快門,不然圖片便會失去深度,難以留下來,因此圖片記者與文字記者地位相等,看的書、累積的知識也不比他們少。」要拍下好的照片並不簡單,作為攝影師,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新聞是歷史的草稿,新聞經記者述說、編輯整理後被報道,大眾接收到訊息時事件已成為歷史。」劉香成並非從新聞走向歷史,因為兩者在同一個點上,不能區分開來,這也可以解釋他何以對大時代、大事件特別感興趣。從紀錄毛澤東去世後的中國、蘇聯事件、北京奧運、上海世博至今日策劃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影展,是他對歷史事件的反思,也是其記者生涯的回顧。
來自世界各地的圖片
1997年,劉香成回北京後一直關注中國的發展。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是中國起飛的標誌,但大部分中國人對新中國所走過的路卻不甚了解,其面對歷史的態度亦不夠全面,因此人們回顧近百年歷史時只有「百年滄桑」或「百年恥辱」的片面感覺。劉香成收集圖片、策劃影展是希望國人反思這段「集體回憶」,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尊重。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好給他一個遠離個人攝影的機會,讓他去到不同的地方,了解影像在不同國家的流傳情況。
以影像描述歷史,中間的過程很艱鉅。「從北京去台北,再到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每去一個地方之前,我會先叫助手去那裡做研究工作,然後再去看原作,研究怎麼將圖片複印出來。」劉香成坦言與各國博物館的來往猶如外交談判,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體制,他在倫敦便遇上挫折,與博物館人員接觸多次,但他們總是不肯拿出圖片來,因為他們與國家圖書館合作,不方便將圖片拿給他看。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因此,最後他看到圖片的時候印象特別深刻。反而在南京、台北他通常只遇到兩種情況,一是圖片不存在,二是圖片的整理沒有系統。「我在台北整理圖片,要將圖片一張張調出來,然後填表。有些圖片沒有文字紀錄,根本不知道當時發生了甚麼事,只好慢慢整理。」取得圖片後還有一連串幕後工作,要修復被刮花的圖片,調整影像的黑白對比等。最後劉香成從世界各地搜集了900張圖片,其中300張收入《壹玖壹壹─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的百年影像史》一書中,120張用作展覽,在香港及十個內地城市巡迴展覽。
重現歷史的意義
在外國,可以接觸中國歷史的渠道很少,如殖民主義,西方社會雖然會反省、交待這段歷史,但很多話題都無法深入探討,中國人更要知道這段歷史,因為這是國人的「集體回憶」,因此透過展覽、書籍,可以讓東西方的人更了解1911年所發生的事。人們或許會質疑影像歷史的意義,但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特色,這些從不同人手中拍下來的圖片可以幫助人們去描述一個時代,每想起一個時代腦海便浮現出該時代的印象,這是文字做不到的。此外,圖片影像亦可幫助我們去反思歷史的重要性。劉香成最後不忘提醒國人:「中國作為一個文明的國家,有撼動世界的力量,今後將會面對不同的挑戰,一個文明去對抗另一個文明的關鍵在於其怎麼對待自己的歷史,如果連自己的文化、歷史都不尊重的話,又怎能折服別人?」 ■文:蘇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