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看電影當然是到戲院看大銀幕為佳,影碟素質永遠無法相比,而戲院的觀影經驗亦無可取代,何況有些影片,坊間難得一見,如香港電影資料館將於十月份起播放的「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專題,有記錄孫中山革命事跡的《勳業千秋》、王為一的《珠江淚》以至許鞍華的《撞到正》等電影,更屬必看之作。期待之餘,也讓我想起香港電影資料館不久前的「中聯外傳」專題及「似水流年.綠葉常青」展覽。
「似水流年.綠葉常青」展覽的主題是五、六十年代粵語片的性格演員,或後來被稱為甘草演員,一般擔任配角或閒角的角色。粵語片的性格演員何其眾多,其中不少都有精湛的演技,有的也經常擔演重要戲份。看電影雖然是以戲院為佳,但回顧舊電影難免靠賴影碟以至電視錄影。自有硬碟錄影機以後,我把家中個人舊藏的「粵語長片」錄影帶轉錄為影碟或檔案,加上陸續新增的材料,累積了不少,有空時翻看,除了影片本身內容,也為看昔日演員的演技,他們的眼神、動作、語言,自有屬於那時代那時空特有的風采。
伊秋水笑中有淚,滑稽中有對世界的針砭。鄭君綿的笑連帶各種自創舉止,表現他所看透的世態和人情變化。駱恭永遠予人威嚴、可信服的眼神,即使有時也帶點家長式的專制,感覺卻更真確而親近。西瓜刨卑微、可愛卻又可敬,我最欣賞他發怒時的表現,他教人不忘卑微者的尊嚴。黃楚山平實而堅執,不會把苦難誇張,更視憂患如同等閒。他們演繹電影人物,更演繹出那憂患時代應有的人情,教我們感受背後那未盡磨滅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