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五年前由中華書局出版的《舊聞記者》,作者錢鋼在「『哈哈!』——新聞競猜的舊聞」裡,說到六十多年前的重慶,有一款老牌子的肥皂,名為「柏林」。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時,納粹德國即將滅亡,盟軍快要攻陷柏林了。這名為「柏林」的肥皂,如何是好?
生產這款肥皂的廠商,果然有頭腦,在這樣的危機裡,居然有辦法轉化危機為生機,在報上刊登廣告,要民眾競猜,題目是盟軍於何月何日何時攻佔德國柏林,猜中者有獎。
結果競猜反應熱烈,收件太多,處理費時,要在盟軍攻佔柏林後五天才能公佈結果。公佈時還聲明「特請陳漢清、吳騏大律師會同評定」,當時在重慶的陳漢清大律師,後來到了台灣,他有個姪女,就是著名的流浪作家三毛。
這樣的危機處理,讓我想起在另一本書裡看過的故事,那是胡蓉編的《作家的故事》,說到寫過著名《剃刀邊緣》的英國作家毛姆,他尚未成名前出版的書,無論出版商怎麼宣傳,銷路都不好。毛姆是靠賣書的版稅來生活的,沒有銷路就沒有收入,怎麼辦?在這樣的危機下,他在報上刊登一個非常醒目的徵婚啟事:「本人是一個年輕有為的百萬富翁,喜好音樂和運動,現徵求和毛姆小說中女主角完全一樣的女性共結連理。」
廣告刊出後,書店的毛姆小說就全數銷售一空。
現代廣告學和危機處理學中,不知有沒有引用這兩個成功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