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看席間文化前輩手機談話神情和語氣,已推測到他在婉言拒絕某八卦周刊記者的訪問,收線後他果然搖頭笑對我們說:「見過鬼怕黑!」
另一位座上行家大有同感,也談起他接受另一同類周刊訪問的經驗,說那次記者上門,看她和攝影助手入門時滿有誠意,就天真到以為人家登門造訪,一定是自己的粉絲了,於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事事有問必答,可是事後文章發表出來,重點全部消失,內文幾乎成了問非所問,答非所答的「騎呢」版本,他才恍然大悟,明白到原來「記者」不外主要借訪問拍攝出來的真實場景取信讀者,然後天馬行空若有其事大做文章,可怕在最令他尷尬不安的,是白紙黑字當中,還涉及記者想當然,他不曾說過而足以影響第三者友誼的是非。
照片亦經過他們「編輯自主」篩選,令他啼笑皆非的是,當時照片煞有其事認真拍了好幾十張,挑出來刊登的,卻是最不顯眼角落令讀者有負面聯想的幾張,而且說明文字刻薄帶刺。
大家早就知道那類周刊作風一向如此,行內知情人士說,那些記者受過老闆訓導,訪問稿為了吸引讀者興趣,首先要「突破傳統」,不要報喜不報憂,這本來也不是壞事,為名人簪花掛紅的文章太多了,事實也不好看,可是也得要中間落墨,實事實說,坊間少量正派刊物有些健筆,態度中肯平實,何嘗不吸引讀者?八卦周刊走火入魔至嗜茄成癖,脫離事實誇大聞人的陰暗面亂加枝葉,弄到文圖並「謬」,陰暗得過火就有失公允。
這類訪問,初時或能吸引某類精神偷窺狂的讀者,日久看穿這套把戲,發覺花巧語調千篇一律,受訪人物都是同一作者在發揮舞台功能,扮演不同角色自問自答,失去新鮮感,便會令人生厭。
記者自鳴得意,倒沒想過這枝「妙筆」未必因此生花,可能已墮落風塵,不自覺成了變態文字的俘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