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石景山選手楊釗煊獲女子網球單打冠軍。 新華社
城運會排球比賽共設男女U17和U20兩個年齡段的比賽,作為全國最大規模的青少年賽事,這兩項比賽被看做排球後備人才的大閱兵。然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排球青少年培養無論從選材、組隊,還是訓練、比賽都充滿著急功近利的色彩。在女排成績起伏,男排無人喝彩的現狀下,中國排球的未來也讓人擔憂。
為追求高度而片面選材
放眼國際排壇,中國隊員的身體條件沒得說。以女排為例,就算在七城會,身高達到1米8或1米9的隊員也比比皆是。然而近兩年,中國女排卻兩負身材矮小的泰國隊;面對身材同樣高大的歐美諸強,女排姑娘也沒優勢可言。
選材方面對高個隊員情有獨鍾是把雙刃劍。高個隊員固然在進攻端更具壓迫性,但其弊端也明顯,缺乏變化、打法緩慢。七城會中許多教練都在感嘆,老女排的那種的快、靈、變的特點如今已基本消失。
為快出成績而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成為青少年訓練中的通病。在排球基層隊裡,一些教練為了迅速讓小隊員打比賽,通常過早地讓他們進入整體技戰術配合階段,而忽視了對基本功的訓練。小隊員的技術動作一旦成型,以後再想改則很難。
從七城會看,在進攻端湧現出了陳亞雲、劉沛宜等新星,而在防守端則幾乎沒有甚麼出彩的球員。據教練分析,這與運動員從小的訓練有關。一些基層教練為了盡快出成績,專門訓練高個球員的扣球、攔網等技術,而對防守則要求不高,片面地認為只要搞好進攻即可。
殊不知防守練習對於高個隊員同樣重要。防守不但可以讓他們更靈活,還可以在一次次救球中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而這正是目前的中國排球所缺乏的。
為全運小齡組忽視人才鏈連續性
七城會排球賽有這樣一種現象,即U17的參數人數眾多,男女排加起來總共有30支隊;而U20則人數驟減,一共只有20支隊。天津、山東、遼寧等隊因為在U20這一年齡段的隊員人數不夠,乾脆就沒報名。而前來參賽的許多隊伍也沒有達到通常的報名人數12人。比如女排的溫州隊和德陽隊只有7人,湛江隊和北京東城區隊只有9人。
據多位教練透露,這是因為U17正好是兩年後全運會小年齡組(19歲以下)的適齡隊員,為了全運會的成績,各隊都對這批隊員十分重視。反觀U20,這批年齡在17至20歲的隊員打不了全運會小年齡組,而在全運會成年組中也沒站穩腳跟,在「全運至上」理念依舊根深蒂固的各省市球隊,他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新華社 記者姬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