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另類讀心 「微反應」看透內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人心是最難預測的,然而讀心術卻可以讀出所有思緒。

 要看透一個人的內心不一定要靠讀心儀器,仔細觀察他們的眼神、行為、舉動,反而能夠捕捉其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想法及態度。或許讀心儀器確實令人意識到私隱不再,用儀器一掃,整個人無所遁形,然而儀器讀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人們有心隱藏的話,它難以捕捉人們最真實的想法。

 言語、表情、行為都能欺騙人,惟有在受到刺激的一剎那產生的瞬間反應是最真實的,這種瞬間反應又稱為「微反應」。內地近期流行微反應研究,主要原因是微反應被搬到熒光幕前,透過《非常了得》這一娛樂節目讓普羅大眾得以接觸、認識它。中國政法大學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在《非常了得》中以微反應拆穿嘉賓是否說謊,他能根據細微的表情變化觀察出選手內心的轉變,如說話時眼球的方向、眨眼的次數、說話的神態、肢體語言等,從而得知一個人是否撒謊及為甚麼撒謊。

 微反應是一個新興詞彙,英文是「micro expression」(通常譯為微表情),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在其若干著作中廣泛應用此詞,並指出在非常短時間內出現的臉部表情便是微表情,可用來判斷測試者的真實情緒。相對於微反應,微表情是一個狹義詞語,只局限於臉部表情,不能概括一個人的行為舉動。微反應的應用層面較為廣泛,包含了微表情、微動作及微語義,從神態、動作、以至說話時使用的詞彙、語法及聲音特質都隱含在內,可以更全面去分析一個人。

 微反應不是一種穿鑿附會的概念,不能用主觀意識去判斷一個人的反應,必須 建基於客觀的科學考證。很多人對微反應有錯誤的理解,認為直視對方的眼睛代表沒有說謊、中斷眼神交流代表說謊、抬起下巴代表自信等,事實上直視對方的眼睛的人往往正在撒謊,中斷眼神交流是陷入回憶中的表現,而抬起下巴則代表很尷尬。如果對微反應不了解的話,很容易遇上高明的騙子而不自知,反而會誤解他人行為背後的意義。

 任何事情都有作假的可能,微反應也不例外,因為大部分的人體動作都可以控制,人們亦可以透過控制自身的反應隱藏真實的情緒,但人在受到刺激時所作出的第一反應卻不容易作假,甚至是來不及反應便作出反射動作。微反應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微」,以小觀大,因此讓測試者表露其心理狀態的前提是有效的刺激,這樣才能不經意引出真實的反應。

 歸根究底,用任何方式去探測對方都不是一件好事,無論是讀心儀器或是微反應,用之不當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學者研究微反應是希望藉此改善人與人的關係,協助司法機構查案、談判,並不是以之批判他人是否坦誠或試圖去揭穿謊言。讀心儀器如果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去改善生活,微反應可以用於正途的話,其發展對社會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文:蘇葉

相關新聞
讀心有術 掃描大腦 私密大揭露 (2011-11-03) (圖)
另類讀心 「微反應」看透內心 (2011-11-03) (圖)
天團解散 Boy Band分合有定數 (2011-10-27) (圖)
樂團興亡 粉絲最傷心 (2011-10-27) (圖)
坐吃山空 糧食儲備成隱憂 (2011-10-20) (圖)
世界糧食日簡介 (2011-10-20) (圖)
各地主糧風采有別 (2011-10-20) (圖)
如果卓別林遇上憨豆 (2011-10-13) (圖)
不平凡的成長經歷 (2011-10-13) (圖)
一次巧合帶來改變 (2011-10-13) (圖)
小結:不一樣的本質 (2011-10-13)
讀書就是求分數?學生補習成「瘋潮」 (2011-10-06) (圖)
補習風源於中國?! (2011-10-06) (圖)
奇招壓制補習社 (2011-10-06) (圖)
解構建築大師Frank Owen Gehry (2011-09-29) (圖)
在香港尋找大師蹤影 (2011-09-29) (圖)
解構解構主義建築 (2011-09-29) (圖)
不斷突破 設計千奇百怪 (2011-09-29) (圖)
蓋瑞設計的傢具之一 (2011-09-29) (圖)
Opus Hong Kong的設計草圖 (2011-09-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