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民建聯在全港28萬選民投票支持下創下歷史性佳績,但成績不如人的反對派未有自我檢討,卻自製所謂「蛇齋餅粽」收買選民的「指控」,不單對長期扎根社區服務的當選者不公道,也侮辱了選民的政治智慧。民建聯多名新任區議員當選者坦言,不論政治氣氛好壞,選戰的勝敗關鍵始終在於地區實績,倘以為小恩小惠就能換取選民手上一票,似乎太輕視香港人的分析能力。
朱麗玲助街坊不分地區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曾公開講述「陪街坊退換手袋」的地區故事,力讚黨友事無大小也幫忙的服務精神。故事的女主角、葵青區的朱麗玲進一步披露,她協助陪同退換手袋的街坊,其實並非她區內選民,「任何街坊搵到我們幫忙,我們也要盡『社區保姆』責任,我沒有鎖定自己區內選民才幫手,身邊普遍黨友都抱著這態度去做地區工作」。
蕭嘉怡做事急市民所急
身為地區民意代表,體貼街坊的需要才是贏得信任的竅門。中西區的蕭嘉怡坦言,區內大多是月入平均3萬元以上的中產,他們最關注區內規劃問題,而她多年來一直積極研究在磅巷增建扶手電梯方案,除了約見官員、開諮詢會,更出動友情牌邀請規劃師評估可行性,只求街坊不用再天天「身水身汗」在區內跑樓梯。
林琳用心服務更勝物質
荃灣區的林琳亦稱,自己落區服務兩年來,一直以「你們發聲,我們跟進」的態度做實事,相信香港人投票好理性,並非看重物質,相反更認同真心服務社區的心思。
張國慧冧盡大人小朋友
大埔的張國慧也分享了個人落區經歷,力證街坊對細微工作的認同,「有一位家長曾主動向我索取宣傳地區工作的閃卡,原來他兒子肺炎入了醫院,之前小朋友已跟我拿了兩款,亦想收集其餘的兩款。那一刻,我感受到街坊對自己的認同,很大的鼓舞」。
就反對派炒作的「種票」疑雲,民建聯中委、油尖旺區議員葉傲冬認為,選民登記制度尚有未完善之處,如有個案可能是選民遷出後卻未做好轉地址手續,而該黨亦曾為街坊多番登記後,卻被指基於不同原因未獲發合資格選民身份等,但強調每宗個案有別,故此外界不宜一刀切評論,但促請選舉管理委員會優化機制。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