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耀輝
政府公佈了2011年11月的出口增長,按年僅升2%,為今年第二差的月份。有些出口商還憂慮在農曆新年前後部分廠家會因為無力支付營運費用及員工薪酬而結業。香港的出口情況確實令人擔憂。如果我們不盡快想辦法解決出口疲弱的問題,一則損害香港的經濟發展,二則又會令一批產業的人士大量失業。
一直以來,香港都是外向型經濟體系,所以很受外圍環境影響。當外圍不景氣的時候,香港的經濟就會迅速下滑。這也就是為何金融風暴、金融海嘯會對香港造成很大衝擊的原因。現在,歐債危機的出現,美國經濟又持續疲弱,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必定受到影響,金融市場已首當其衝受禍,出口業當然也不能倖免於難。香港與世界各地的商貿關係很緊密,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總不能完全轉了型,擺脫外向型的經濟模式,不過,完全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其中一個弊端就是外圍環境差,我們的經濟也會跟著差。所以,筆者認為要解決出口業疲弱的問題,香港不能只作為外向型的經濟體系,還要同時重視內需,扶持和發展本土產業。
最近,一年一度的亞洲青年活動「Make a Difference」(MaD) 在香港舉行,當中提供了機會讓不同地方的青年人互相交流,探討了創意的價值和創業精神,香港很需要這類型活動,很需要有多些空間讓人思考本土、各國的文化特色和優勢,以及世界的發展趨向;發掘自己的潛能和創意,從而創造自己的產業,以迎合本地或者世界的發展。筆者希望香港政府能夠多些鼓勵和支持這類型活動的舉辦,並投放多些資源協助人們發掘香港獨有的文化特色和思考世界的趨向,鼓勵人們創造本土產業。香港可以藉著創造本土產業來帶動香港自身的經濟發展,紓緩失業問題,避免完全受控於外國經濟。
香港從十九世紀中開始,憑著水深港闊的天然港,以及自身的地利,開始發展航運設施,及後亦成為了通向各國和內地的運輸中轉站,擔當了很重要的轉口港角色,後來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外圍因素的種種影響,工業活動蓬勃起來,於是香港出口了很多工業製品,出口活動仍然活躍。可是,到了現在,香港的經濟已逐漸轉型為知識型經濟,再加上外圍因素的影響,包括歐債危機、美國經濟低迷、內地航運業務的發展等等,都影響了香港出口業的發展。筆者認為香港應是時候重新思考香港出口業的角色和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