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名人訪談:尋找身份認同 讓世界讀懂中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毛佩琦在《百家講壇》剖析明史疑案,令人拍案叫絕。

  2004年,他走上央視「百家講壇」,揭開明史黑暗、神秘的面紗,將明朝帝王的種種懸疑故事一一破解,觀眾拍案叫絕;2006年,他為一部網絡走紅的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提筆作序,成為掀起「明史熱」的第一人;隨後他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明史走進尋常百姓的視野;他是最早提出華人應具有身份認同之觀念,警示國人應當回顧歷史、追溯先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佩琦坦言,對外傳播不僅需要世界讀懂中國,更需在行為方式中展現中國人的優秀價值理念,傳承共享天下之福的天下觀。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凱雷、江鑫嫻、王曉雪 北京報道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吸引著國人前仆後繼地追尋和保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國學熱」,在毛佩琦看來,國學即「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中國的中醫、土木結構及四合院體現的是中國人的思想、秩序以及合理的尊卑;而國學熱,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身份的自我認同。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在物質層面與西方的差距微乎其微,然而中國的思想卻是多元的,集儒家、法家、兵家、道家及佛學於一身而獨立於世的中國文化,這正是中華民族與西方世界的區別。

讓西方讀懂中國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華民族迎來新時期的文化復興潮,時至今日,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僅為國人追溯、保護和發揚,更為西方世界積極汲取和追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近年來,毛佩琦始終為解讀真實的歷史而努力不懈,以一個學者嚴謹的底蘊和清醒的理智講述中國歷史,希望向世人展現一個真實、智慧十足的中國。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毛佩琦認為可以通過理念和實際操作兩個層面讓西方世界懂得中國、理解中國。

  中國人有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事實上,中國也曾在多種場合提出這種理念。在毛佩琦看來,中國對外宣傳的力度依然不夠,關鍵在於語言體系的迥異,中國人能獲諾貝爾獎的文學作品寥寥無幾,中國人的語言不能為西方世界所理解是原因之一。孔子學院在語言傳播上擔當重要的角色,但僅僅教授語言並不夠,更重要的是把語言作為東西方交流與互通的橋樑,傳播中國人的理念。

保留國家的文明特質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明特質,中國的對外交往亦自成體系,古往今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從未有過欺壓和侵略的舉動。鄭和七次下西洋達到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其觸角遠及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不僅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繫,散財之舉更帶動南洋、西洋各國的經濟。毛佩琦表示,朱元璋曾警示後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妄自興兵,事跡被載入史書將為後世譏笑,正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以沾滿帝國主義的鮮血為前提。

  毛佩琦經常背誦的一段話是鄭和下西洋時所攜的明成祖敕書:「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今特遣鄭和繼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攄誠來朝,咸錫皆賞。故此敕諭,悉使聞知。」即讓男女老幼無不遂其生業,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天下觀。

國學熱的反思

 新一輪國學熱將為中國帶來怎樣的發展契機?毛佩琦認為,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腳步,當前固有的中華民族符號正在迅速消失,近幾十年的激進思潮中,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被誤解,傳承和發揚亦被耽誤。面對當前新一輪的「國學熱」,毛佩琦認為,與過去近百年來不斷退縮和守護國學遺產不同,此輪國學熱是進取的、時代的、未來的,中華民族的崛起要用優秀文化主動出擊,而不是一味退縮,同時需要現代理念的解讀,汲取當中有益的東西,解決未來的問題。普世價值並非僅僅是西方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如「仁義禮智」等同樣是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同樣應該為全人類發揚和繼承。

大眾需要解讀歷史

 近年來有一股通俗歷史讀物熱,為甚麼?在毛佩琦看來,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人重視歷史。「這是傳統,或者說,中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當爸爸對孩子說,咱們的老家如何如何的時候,他已經在向孩子講述了歷史。大多數人都以知道點兒老輩子的事為榮,以知道歷史上的事為榮。在民間,能歷數歷史掌故的,常會受到人們尊重。這是我們特有的民族品格。對於歷史,民眾需要通俗解讀。」

 毛佩琦認為,百姓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套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倫理意識和感情寄託。對於大眾而言,和象牙塔裡的史學著作相比,他們更願意傾聽和相信草根們對歷史的解讀,這不僅僅因為草根所使用的語言和解讀方式更容易為大眾理解,更因為大眾與草根寫手在感情上更為親近。他們潛意識中認為那是自己人,說自己人的話。由此,在不脫離學術規範的條件下,毛佩琦尋找到適合大眾理解的語言形式,並把遙遠神秘的歷史生動活潑的表現出來。他撰寫的文章《歷史,民眾需要通俗解讀》即指出,要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大家歷史是甚麼,這是史學家的責任。

 毛佩琦說,如今許多人把閱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和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等通俗易懂的歷史當成一種潮流。熱愛民族的歷史,追述自己的來源,正是大眾對民族身份的集體認同。認知和理解自己的歷史,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對於加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百利而無一害。

相關新聞
文化名人訪談:尋找身份認同 讓世界讀懂中國 (2012-01-12) (圖)
理解落後地區 完善香港教育 (2012-01-12) (圖)
毛佩琦:掀起明史熱第一人 (2012-01-12) (圖)
毛佩琦簡歷: (2012-01-12) (圖)
名•熱話:大師程淑美 紅火中的黃金花絲 (2012-01-07) (圖)
大師成長之路 (2012-01-07) (圖)
花絲鑲嵌成八絕之首 (2012-01-07)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香港樂壇教父 顧嘉煇 (2012-01-07) (圖)
名.生活:名門望族愛花膠 (2012-01-07) (圖)
文化名人訪談:蒙曼 傳統文化 先梳理後發揚 (2012-01-07) (圖)
中國是香港的根源 (2012-01-07) (圖)
蒙曼簡歷 (2012-01-07) (圖)
「70後」蒙曼的武則天情結 (2012-01-07) (圖)
中國需要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2012-01-07) (圖)
走近本色蒙曼 (2012-01-07)
致讀者: (2012-01-03) (圖)
名.熱話:九把刀 都是那些年的這些事 (2012-01-03)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戲說戲劇教父 鍾景輝 (2012-01-03) (圖)
名.文藝:陳子慧 龍是這樣孵化的 (2012-01-03) (圖)
陳子慧「龍的孵化器」藝術展: (2012-01-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