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飛龍(左)表示,近月市面上出售的潔廁啫喱容易被幼童誤服,當中近3個月便出現3宗類似個案。香港文匯報記者聶曉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麗珠)市面上保健產品大行其道,部分市民迷信保健產品,以致延誤病情,甚至賠上性命。香港中毒諮詢中心去年共接獲4,413宗中毒查詢,當中嚴重個案達188宗,死亡個案38宗,其中中藥及健康食品類中毒死亡個案佔11%,有4宗。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認為,市民醫藥知識不足,易受廣告影響,誤信保健藥物效用的情況日趨嚴重,曾有乙肝病人因誤信肝臟保健藥物而耽誤病情,險送性命,批評法例監管不嚴。衛生署去年接獲178宗有關不良醫藥廣告的投訴,共發出61封警告信。
香港中毒諮詢中心公布去年共有38宗中毒死亡個案,其中中藥及健康食品類中毒死亡個案佔11%。香港中毒諮詢中心總監劉飛龍表示,任何食物都有可能令人中毒,有人服食中藥健康產品後死亡,或與死者的免疫系統對某類中藥成份出現敏感反應有關,另外若死者本身有其他疾病,過敏或會引致器官衰竭致死,食品及中藥本身未必是病人直接致死的原因。
服3,800元珍珠草 乙肝病毒飆百萬倍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表示,市民花費大量金錢購買保健藥物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不少病人服用保健藥物後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加重病情。他指出,曾有1名乙型肝炎病人相信保健藥物的天然成份較西藥好,於是每月花3,800元購買聲稱能淨肝的珍珠草,停服醫生處方抗病毒藥物。結果4個月後驗出體內乙肝病毒數量超標100萬倍,接近急性肝炎病發臨界點,需馬上服用抗病毒藥物。
葡萄糖胺療關節 心理作用勝實療
市民醫藥知識不足,容易成為不良醫藥生產商的獵物。蘇曜華指出,聲稱能修補軟骨的葡萄糖胺對治療關節痛的功效成疑,心理安慰作用多於實效,美國政府早年已建議公立醫院不應浪費公帑購此藥,香港公立醫院也於2009年停止處方該藥,但市面上仍有不少保健藥物的廣告宣傳葡萄糖胺能有效減低關節勞損。
廣告條例涵蓋狹 藥商用灰色地帶
蘇曜華批評,現時香港的《不良醫藥廣告條例》涵蓋範圍不足,有關促進排毒、清毒、調節身體的免疫系統、預防慢性疾病、減肥等的保健藥物不受條例管制,令生產商容易利用法例灰色地帶誇大藥效。另一方面,政府審批保健藥物不嚴,不少獲批出售的保健藥物的科學實驗規模小,效用成疑。他提醒市民,不要輕信廣告。
衛生署表示,去年共接獲178宗有關不良醫藥廣告的投訴,經調查後共發出61封警告信。消委會去年1至11月亦收到71宗健康食品的投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