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 偉
  現時有些人對「自駕遊」的憂慮雖有一定道理,但歐盟「車輛自由行」的經驗在在說明,任何政策都必須經過一個試驗、檢討、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應一刀抹殺。粵港兩地的「自駕遊」計劃在實行之初,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當局不必急於推出第二階段計劃,應先針對問題優化政策,社會輿論也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提出建設性意見。至於《蘋果日報》、吳志森之流,不斷將「自駕遊」妖魔化,不過暴露其逢融合必反,挑動兩地矛盾的不良居心,市民應看清這些反對派喉舌的真面目。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過境私家車一次性特別配額試驗計劃」細節。每天名額50個,申請人必須通過本港運輸署及廣東省公安廳的各自審批,成功申請者還須向有關部門辦理各種文件及手續,如購買第三者保險等,才可駕車北上,這說明「自駕遊」的審核制度相當嚴謹,而且有嚴格名額限制,絕非如部分報道及評論所言是「無掩雞籠」。然而,近日有輿論卻不斷借「自駕遊」來大做文章,扭曲事實誤導市民,這顯然並非實事求是討論政策的態度,而是藉此炒作成兩地矛盾,製造兩地民眾對立。
 一面倒負面報道「自駕遊」不公平
  在2011年8月23日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十四次會議上,港粵兩政府確定推出「自駕遊」計劃。作為深化兩地融合的其中一項政策,「自駕遊」在當時受到社會輿論的肯定,認為此舉便利兩地民眾往來,對本港的旅遊、消費等行業都有刺激的作用,而且由於每日的名額有限,因此社會對「自駕遊」政策一直爭議不大。然而,現時《蘋果日報》及吳志森、黎廣德之流卻突然對「自駕遊」大加鞭笞,《蘋果日報》將之說成「糖衣毒藥」;吳志森更以「文革式的語言」說要「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反『自駕遊』運動」;黎廣德的文章甚至以「自毀長城」為題,極盡譁眾取寵之能事。何以當日提出有關建議時,這些人並沒有激烈反對,現在卻提出種種無根據甚至是聳人聽聞的質疑?而且將內地的司機一概視為「洪水猛獸」,一面倒的負面報道,這又是否客觀?
  事實上,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可能完美,但評論政策時必須從大局出發,看看究竟是得著多還是損失多,而非一開始就一棒打死,以種種情緒化的語言及毫無根據的指控來取代客觀分析。從粵港融合的大趨勢而論,「自駕遊」可便利兩地民眾往還,逐步實現珠三角地區一小時「生活圈」,這是兩地融合的必由之路,就如當局擴建各個通關口岸,興建各項跨境基建等一樣,都是為了促進兩地的人流以至是貨物流、資金流。環顧全球,「自駕遊」並非粵港兩地獨有,歐盟實行「車輛自由行」後成功帶動各國的旅遊消費,受到各界肯定,粵港兩地推行「自駕遊」怎麼就變成了「糖衣毒藥」?
 便利兩地往還  帶動「橋頭經濟」
  從本港經濟出發,駕車往來兩地的民眾大多屬於消費力較高的一群,「自駕遊」可吸引更多內地高消費一族來港旅遊購物,為本港消費市道注入活力。同時,隨著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建在未來幾年逐步完工,大橋附近的區域將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圈,就如在全球不少國家都特意在大橋附近發展出各有特色的「橋頭經濟」,興建各種汽車酒店、大型旅客免稅區或購物廣場等,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大助力。而「自駕遊」正可吸引大批內地高消費民眾循港珠澳大橋及其他基建來港,屆時當局將可規劃大橋周邊地區的發展,為本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固然,現時一些人對「自駕遊」的憂慮雖有一定道理,例如擔心內地司機由於不熟悉本港的交通法例,在駕車來港時可能會產生險情;又如本港一些旺區塞車嚴重,如果開放內地車輛南下,可能會加劇塞車問題,並令空氣污染問題有所惡化等,都是社會所關心的議題,當局理應重視。其實,這些因「自駕遊」所衍生的問題,在其地地方同樣出現,歐盟在實施「車輛自由行」後,在執法及環境污染等問題上也引起了當地民眾不滿,但歐盟並沒有因此而將政策全面推翻,而是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議去解決問題,例如在執法上,歐盟委員會將於2013年實施合作機制,建立資料庫解決;又如污染問題,歐盟對跨境車的引擎型號、排出廢氣總量等都有嚴格規定,大大減輕了「車輛自由行」對社會的影響。
 優化「自駕遊」 釋市民疑慮
  歐盟的經驗在在說明,任何政策都必須經過一個試驗、檢討、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應一刀抹殺。粵港兩地的「自駕遊」計劃在實行之初,難免會遇到各種的問題,對於本港市民的憂慮,當局不必急於推出第二階段的計劃,可以從長計議,先總結第一階段經驗,針對問題優化政策,例如是否在名額方面可以進一步收緊;來港的司機是否需要學習本港的交通法規;如何理順兩地執法問題等。社會輿論也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評論「自駕遊」,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待所有問題解決,市民的疑慮釋除之後,再推出「自駕遊」第二階段自然水到渠成。至於《蘋果日報》、吳志森之流,不斷將「自駕遊」妖魔化,不過是暴露其逢融合必反,挑動兩地矛盾的不良居心,市民應看清這些反對派喉舌的真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