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湘琨院長 亞洲知識管理學院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和內地有特殊的政治關係,一方面可保持經濟的獨立性,又可以在監管層面上共同協調,例如清算審批,數量和規模控制等,從而緩解國際投機者對內地金融體系的衝擊,這種戰略條件是其它國家或地區難以找到的。香港作為人民幣「唯一」的離岸中心,並沒有其它國家或地區可以取代其位置。
「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爭奪戰愈演愈烈,當香港在發展人民幣業務搶佔先機後,倫敦、新加坡、台灣、甚至深圳前海區都表示有此意願。人民幣離岸中心為何受寵?中國需要多個離岸中心嗎?香港是人民幣唯一的離岸中心嗎?
人民幣國際化勢在必行
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美元大幅貶值,迫使中國和周邊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取代美元作為貿易支付和結算的貨幣,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基本條件。「人民幣離岸中心」受到重視,最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國際化帶來諸多商機,包括外匯、存款、貸款、股票、債券、保險等人民幣業務。
「人民幣離岸中心」是中國推動人民幣區域化及國際化的重要戰略之一,它是在中國資本市場未完全開放下,作為人民幣走向世界的「緩衝區」,防止國際熱錢大量湧入中國境內炒作。
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必須面對「三元悖論」的考驗,「三元」是指三個經濟目標,分別是獨立的貨幣政策,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經濟目標只能選擇其二,不可能同時兼顧。
所以,中國在貨幣政策自主和匯率穩定的前提下,選擇維持資本管制,以「人民幣離岸中心」作為防火牆,但卻可以實現資本的間接自由流動,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選擇。
所謂「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指中國在資本管制的制約下,為非居民或企業提供人民幣結算、借貸、投資及定價等金融服務,具有區域或全球輻射能力的金融市場。從戰略的局面來分折,要作為中國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就必須要符合下列的戰略條件:
一.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定位及目標;
二.具有區域或全球輻射能力的金融市場;
三.有利雙方經濟發展的相互需求;
四.充當人民幣緩衝區的角色
人民幣並不具備國際貨幣的充分條件,只能首先成為亞洲地區內的關鍵貨幣。所以,中國是以「亞洲人民幣市場」為戰略定位,並擴大人民幣的區域影響力及流通數量。因此,「人民幣離岸中心」只能設立在亞洲地區,例如香港、新加坡及台灣等,而倫敦及紐約並不符合戰略條件。
雖然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例如東京、紐約、倫敦等,都具有廣泛的輻射力、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人才網絡及管理。香港具有輻射東亞和東南亞市場的天然區位,是連接中國和國際市場的紐帶,所以香港自然符合第二個戰略條件。
人民幣的廣泛流通,必須要建立在雙方經濟發展的相互需求之上,例如經貿往來、居民旅遊、跨境貿易結算等,這是人民幣在亞洲地區流通的原因。倫敦或紐約的人民幣流通非常有限,也沒有和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因而不符合第三個戰略條件。
香港「離岸中心」地位難以取替
最後,金融安全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因素,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和內地有特殊的政治關係,一方面可保持經濟的獨立性,又可以在監管層面上共同協調,例如清算審批,數量和規模控制等,從而緩解國際投機者對內地金融體系的衝擊,這種戰略條件是其它國家或地區難以找到的。
基於上述四個戰略條件,筆者有理由推斷:香港是人民幣「唯一」的離岸中心,並沒有其它國家或地區可以取代其位置。「一國兩制」的50年(從1997年計算到2047年)不變原則下,香港在未來35年將會仍然是中國的「唯一」離岸中心。
2011年8月中旬,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期間,正式宣佈中央支持香港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特別提出多項措施,包括FDI(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RQFII(境外合資格機構投資者)及到內地推出港股ETF等,已為香港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優勢,再加上香港所擁有的自身優勢,將進一步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
中國在推行人民幣貿易結算僅兩年後,總量已經高達兩萬億元,已有14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香港離岸人民幣存量至今達到6000多億元,由跨境貿易引發的金融業務,使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都渴望分享此盛宴。
但是,假設中國簽署的「貨幣互換」,不是14個國家或地區,而是100個的話,香港是否有容量獨享這個市場?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中國的戰略定位仍然是「亞洲人民幣市場」。
不排除建設多個「離岸市場」
自從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設立以來,大規模的國際熱錢不斷湧入,香港的貨幣供應急升,因而造成資產泡沫的壓力。所以,人民幣逐步發展為區域貨幣的過程中,可以有多個「離岸市場」來處理人民幣資金流轉的角色。雖然,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但卻沒有排除建設多個「離岸市場」。
「離岸市場」是指為非居民及企業提供人民幣業務的金融市場。「離岸市場」又稱為「離岸金融市場」,它是相對於「在岸金融市場」而言,例如上海是中國的「在岸金融市場」,而香港、新加坡或台灣等都屬於「離岸市場」,市場交易的對象是以非居民及企業為主,基本不受中國法規和稅制限制。
在中國的戰略條件下,「離岸市場」和「離岸中心」是有區別的,「離岸中心」不但包括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還要發揮「防火牆」的角色。因此,香港便成為中國唯一設立人民幣離岸清算銀行的地區,這些制度安排有利於金融安全的實現。
深圳前海區也可以發展為「離岸市場」,「離岸」一詞並非是指地理位置,也可以是中國境內的金融市場,其決定因素有兩點:一是交易對象為非居民及企業;二是不受中國法規和稅制限制。所以,廣東省當局就把深圳前海區規劃為特區,按照香港的法規和稅制,打造一個「離岸金融市場」。
總括來說,人民幣的區域化戰略,就是一個「離岸中心」,多個「離岸市場」及「在岸市場」的佈局,它是以「在岸市場─離岸中心─離岸市場」為多層次合作的互動關係,其間的區域合作是以各自的功能為定位;例如「離岸市場」可以經營人民幣債券、股票、基金等金融業務,也可以在「離岸中心」發行人民幣債券或股票,透過RQFII進入「在岸市場」。所以,香港是「在岸市場」與「離岸市場」的連接區與緩衝區,從而發輝其整合優勢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