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逛台北士林夜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熱鬧的士林夜市。資料圖片

鄭浩

 士林夜市的台灣小吃聞名遐邇。

 士林夜市的雛形出現在上世紀初的1909年。台北的一些貧苦市民和漁民因生活所需,在靠近基隆河渡口的慈諴宮對面、文林路一帶擺攤設點,賣一些地方小吃和台灣的某些點心,借此養家餬口。不料這種本屬自發的「扎堆現象」引出了經濟學上的「集約效應」,攤點越多,佔地越大,慢慢形成兩大部分,一個是傳統陽明戲院周邊的街道,包括大南路慈誠宮一帶,一個是以陽明戲院為中心,包括安平街、大東路、文林路圍成的區域。

 兩處經營地毗鄰發展,比翼雙飛,攤點店舖越來越多,經營品種越來越豐富。士林夜市──這個草根市民創立的市場經濟體,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孕育和發展,以它特有的魅力,把台灣「小吃之都」的美傳揚四方。

 如今的士林夜市業已成為台北市遊覽、購物、美食、娛樂為一體的一大景點。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世界各地的遊客和眾多的當地人,一波一波向士林夜市湧去,他們在人山人海中前行,在多如牛毛的小吃中選擇自己鍾意的食品、飲品,或坐,或立,或蹲,或行,一個個旁若無人,大快朵頤,一邊觀夜景,一邊品小吃,既享眼福,又飽口福,恣意沐浴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快感。

 2011年初,台北決定翻新改造士林夜市,年底12月25日正式營業。

 無巧不成書!恰在這天,我到了台北。

 身為教師的台灣友人陳林阿秀早早打來電話,說晚上帶我去士林夜市吃小吃。並且特別說明,若不去士林夜市就等於沒到過台北。放下電話我大喜過望,真是正中下懷啊!陳林阿秀丈夫的大哥解放初期與我父親是同事,兩家同住一個小院,為世交。我稱陳林阿秀丈夫的大哥為伯父,如此類推,稱陳林阿秀為二伯母。

 下午六點剛過,阿秀伯母和陳玲小妹如約來到我下榻的圓山大酒店。

 陳林阿秀的丈夫是湖北雲夢人,早年在家鄉鄉下教書。一位國民黨軍官老鄉看上了他的才氣,把他帶入軍中,成為一名文職軍人。後來輾轉到了台灣,與早年隨父母到台灣的林阿秀結婚,生一女一子。後赴美深造回台在軍校任教。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值盛年時卻猝於三尺講台之上。同為教師的妻子林阿秀,含辛茹苦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如今已退休,在家頤養天年。此時我們在台灣相遇,重敘兩代人友誼,大有他鄉遇故知的感慨。士林夜市距圓山飯店不遠,20元的士費就到了。

 甫一下車,我們便被人流裹挾,陳玲小妹怕我丟了,走幾步就回頭看看我,提醒我跟上。我夾在人縫中,左顧右盼,一抬頭,「士林夜市」四個由霓虹燈做成的大字映入眼簾。這就是當日開張的「新士林夜市」。我順著霓虹燈看去,一幢鋼結構建築,寬幾十米,長數百米,分地上和地下兩層。我正納悶該往哪兒走,陳玲小妹喊,先到地下一層看看。

 樓梯上一股熱浪撲面而來。由爐火與油煙,海鮮與肉食,米麵與青菜混合的味兒,一股腦兒往鼻子裡鑽,我的胃彷彿被捏了一把。

 地下一層大廳裡燈火輝煌,人潮湧動。數百個攤檔把近萬平米的空間塞得滿滿的,過道兩旁支著火爐和鍋台,一家連一家,一檔挨一檔,像碼長城一樣,把大廳柵出無數個方塊。圓形綵燈,方形宮燈,霓虹廣告燈交相生輝。廣告牌上的食品名密密麻麻,明碼實價。剁肉聲,切菜聲,叫賣聲與女人喊孩子聲,小孩叫媽媽聲混在一起,匯成一波一波的熱浪,在大廳上空轟響奔突,搞不清它會掉進哪個鍋裡,被炸成丸子,搓成粉絲,燙成菜卷,撈起來賣給食客,小吃便增添了一份人氣滋味。食客呢,也樂此不疲,他們或站或坐,拿著乾的,端著稀的,吧嗒吧嗒、呼呼嘍嘍,吃得一嘴油,滿頭汗。

 人流不斷湧入,我們幾人被夾在人流中,一小步一小步搓著向前走。走了十多米,本來高漲的食慾給擠跑了。我們索性出了地下室,向後走不遠,來到露天夜市。人還是如潮,食品還是多如牛毛,但空氣好多了。我們慢慢前行,食慾又回來了,看到什麼都想吃。陳玲小妹和我開玩笑,說,你別挑花了眼,一會把肚子脹破的。

 我憑感覺和視覺,先挑了一種叫「花枝羹」的小吃。鐵鍋裡糊糊嘟嘟、七七八八,也看不清是什麼東西做的,拿勺一嘗,挺鮮的。小妹又買來高雄肉丸、花蓮烤蝦等,我一邊吃,一邊流口水。陳伯母樂了,開口說,不要一次吃那麼多,前面東西還多呢!慢慢挑,多吃些品樣。

 我一路走,一路看,真是目不暇接,應有盡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洞裡爬的;熱的,冷的,硬的,軟的,酥的,麻的,鹹的,淡的,甜的,苦的……可謂「天下美食盡匯於此,世界小吃統入口中」。恨只恨自己的肚子太小,裝不下這麼多的好東西。只好拿相機一陣猛拍,把所有小吃全裝進相機裡。

 走到一個老阿婆的攤點前,我要了份名叫大餅包小餅的小吃,據說是士林夜市最知名的小吃之一。做法是在大張麵皮中包小油酥餅,內餡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豆沙、芋頭、棗泥等,鹹的則有花生、咖哩等,吃起來外軟內酥,風味相當獨特。我點鹹的,看著阿婆一招一式操作完,抓過來大嚼大咽。陳玲小妹問我味道怎樣,我一下噎住了,竟說不出來。只好支吾道,反正好吃,具體什麼味兒,我也說不清楚。

 大約走了夜市一大半的路程,我的肚裡已裝了蚵仔煎、天婦羅、銅鑼燒、泡泡冰、青蛙下蛋等十多樣小吃,飽嗝一個接一個,食慾還在猛漲。陳玲小妹又和我打趣,說大陸客基本上都是從台灣回去後才長胖的,不過我是個例外。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和許多人不一樣,人家吃就是吃,直吃得人仰馬翻,恨不得過把癮就死。而你醉翁之意不在「吃」。我說,那你說說我意在何方?小妹笑笑,說,你的意在台灣的小吃文化。文化只滋養大腦和精氣神兒,不長贅肉。我聽了哈哈大笑,說小妹不愧是教師,真會講話。

 大概聽到我們的對話,一個記者模樣的青年人擠過來問我,你覺得士林夜市怎麼樣?我說,和大陸的夜市沒兩樣。他又問,味道好嗎?我答,好吃極了。不過如果不是大陸同胞來吃,再好吃也白瞎。他頓了頓,連聲說,那是,那是。

 返回賓館的路上,見路旁有一賣臭豆腐的大嫂,我又買一碗。不是沒吃飽,而是覺得吃了不少台灣海產品,想再嘗嘗台灣的臭豆腐,品品那味道是不是和大陸的臭豆腐一樣,聞著臭,吃著香呢?

相關新聞
百家廊:逛台北士林夜市 (圖)
翠袖乾坤:馮愛
古今談:物極必反,漢武帝重人倫教化
琴台客聚:抵抗世界的雜複與缺陷
杜亦有道:鄧麗君月
一網打盡:假的真不了
記憶後書:電影節手記之二
王羽佳最新唱片《幻想曲》加奏小品中的個性演繹 (圖)
本土論述建構中的香港戲劇史基礎工程 (圖)
香港國際影視展 兩岸三地的新路向 (圖)
影音館:《飢餓遊戲》——青春嘉年華 (圖)
香港電影節影訊:「縱」觀電影歷史 (圖)
畫里畫外:生死愛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