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國際影視展 兩岸三地的新路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上周開幕的香港國際影視展活動精彩,內地、香港、台灣展區都有新熱點。記者進入影展論壇做現場直擊,分享三地影視策略的新路向。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香港電影人新角色

 去年,杜Sir杜琪峰憑《單身男女》初試內地電影市場,叫好叫座;而彭浩翔繼《志明與春嬌》後,再接再厲,新作《春嬌與志明》直接把香港戀愛小故事搬到北京,作為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是對香港影人北上發展的肯定。但比起成功案例,華語電影工業的新版圖結構中,影人「死在沙灘上」的仍然很多。

 昔日港產電影對內地的流行文化輸出影響至深,而如今兩地間的經濟交流和政策開放,令文化抽象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面臨著更具體更直接的挑戰:散兵游勇的試水,製作模式的兼容,有運氣也有人為,不穩定也不持久。在本次影視展的論壇活動中,有50年影視製作歷史的香港沙龍電影公司,則嘗試從戰略上,為香港、內地以及海外合作平台的搭建做一個示範,老品牌有新創意,更重要的是,「打好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基礎工程,以更好的幫助中華文化走出去。」香港沙龍電影的主席汪長禹先生對記者說。

 影視文化產業的基礎工程,汪主席認為,包括了影視金融投資、法律諮詢、風險管理等一系列專業服務所形成的文化產業融資體系。他對比同為百年前人類發明的電話通訊和航空交通兩大產業,認為電影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後,「特別在中國,市場規則相比國外更加粗糙,版權、轉播權、付款、維修等方面都缺乏仔細的規定」。

 作為有與國際知名影視媒體長期合作的經驗,也是最早將影視數碼化技術帶入內地的香港沙龍電影,在影展期間,邀請了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美邁斯律師事務所以及Film Finance Inc.等專為好萊塢影視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金融及法律機構,分享融資經驗。

 「我們的角色就是把外國和內地最有影視產業經驗的公司請來,建立一個技術團隊,再在一些具體項目上進行合作試驗。」汪主席說。

 今年有部分國際合作項目已敲定,如電視電影《紫禁城》、中日合拍片《飲食男女3》、武俠大片《武當》等。沙龍電影希望為中國影視產業發展提供良藥。

微電影,民間影像的大浪淘沙

 不能不承認,發端於21世紀初期的視像拍攝工具DV的出現,為中國形成影像認知和影像創作的民間基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之後互聯網的飛躍,則在發佈和流通渠道上,將前者推向一個表達多元、思考獨立的新場域,甚至是新市場。

 影視展期間,由內地大型視頻網站之一的風行網(funshion.com)主辦的「第一屆微電影論壇」,針對內地日益升溫的微電影比賽現象,試圖從製片方、創作者及視頻網站經營者的角度,提供對內地當下、跨媒體影視發展的思考。

 「微電影」(Weifilm)的字面意思是指網絡短片,和近年流行的微博(weibo)不同,它不僅代表了一種言說的新空間,還越來越被不少業內人士認可,甚至期待其為中國的影視創作提供新血。現場嘉賓、香港西河星匯電影公司的周強,再次提到了賈樟柯的例子。當年,曾為獨立短片影展策展人的周強,就是通過短片競賽發掘了賈樟柯、余力為等年輕導演,日後更與他們進行長期合作。他認為,短片是挖掘人才的重要途徑,面對網絡帶來的製作及展映空間的擴大,他更覺得潛力無窮,「微電影創作不是為了和大片PK,而是像廣告、MV、電視劇一樣,令影視人多了一個操練的空間。要知道,好的導演是有能力跨界的。」台上另一位嘉賓、電影《完美生活》的導演唐曉白,一直經歷著內地電影市場的變化,對未來的新的可能性,她毫無保留地表露了期待之情,「內地投資長片的人越來越多,行業氣氛也越來越不對,拉幫結派,江湖氣太重,導演常常不能講真話,讓那些真正想表達自己的創作者受到限制。微電影的好處是,影像的出口不僅平等了,網絡還令低成本短片有了更多面對觀眾的機會,甚至會反過來聽取觀眾的真實意見。」

 對於網絡傳播的特質,從事德國電影製片發行的Laura Wu也提到了平台的開放性所引起的更激烈的競爭。「你的電影的成敗全在幾秒鐘的click click,網絡令短片的出路變大,但會面臨國際市場上的全球競爭。這需要創作者有良好的心態。」

 講一口流利中文的羅伯特.博世基金會中國項目經理Oliver Radtke,則提供了另一種看待網絡影視市場的角度。他通過瀏覽內地幾家門戶網站,發現視頻節目多以美劇、韓劇及其他亞洲國家節目為主,甚少見到來自歐洲的聲音,他希望通過網絡視頻資源,讓中國理解到更具體更有活力的歐洲文化。

 作為正在籌辦中的微電影競賽的組織方風行網的代表、創作總監侯志輝,則在論壇現場表現出理想主義的激情,他認為,網絡平台永遠向年輕、有電影夢想的創作者們打開大門,他希望風行可以成為專業平台,為優質的影視作品提供走向國際的通道,「只要導演真有才華、有想法,我們不僅為他們提供高額獎金,還提供設備借用、後期剪輯方面的服務和指導,甚至選送導演及作品參加海外大型影展。」從全民影像,到出影像精品,大浪淘沙下,能否有越來越多製作、創意均出彩的中國影視作品出現,在場嘉賓及現場觀眾,都對微電影拭目以待。

台灣:出版和電影的互助

 「很多導演告訴我們,現在拍電影最缺少的就是好故事。」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黃寶萍在香港對記者說。自今年2月首次在台北書展亮相的「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參照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的平台模式,希望利用台灣豐富、多元的出版資源,向台灣影視業提供內容輸出。去年在香港戲院掀起一陣台式青春風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家九把刀寫而優則導,而引起國際反響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的拍攝靈感,就來自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漫畫在電影上映後,賣得非常好。」黃寶萍笑著說。

 「其實,在國外電影工業中,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已經發展得特別成熟。你看近年荷里活的大片就知道,改編電影的比例相當可觀。」台北書展專案經理游惠貞說,與電影產業的對接,也是為本地出版事業提供多一條的通路,是台灣出版界自身求變的行動。

 本次香港影視展的台灣代表團,組織了11家台灣出版社代表參加,他們帶來了16本焦點書籍及部分作者到場交流,包括漫畫家幾米的《時光電影院》、張愛玲短篇小說《心經》,以及台灣文壇新秀蔣曉雲的《桃花開》,「我們邀請多位文學出版人、影視業的專家,還有熱心讀者共同挑選出這16本書,這些書在台北書展期間已經獲得多家影視公司的初步合作意向。帶到香港來,是希望引起更多的業內關注。」黃寶萍說。除了讓出版社與影視公司「配對」,媒合平台還在台北書展上,開設有關版權交易的法律諮詢工作坊,效果不凡。「其實,我們這個媒體平台的目的就是讓兩邊的人能互相認識,我們也訓練出版界的人如何與電影人交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吸引影視業內人的注意,讓好的故事跨越文字,用光影講述出來。」

相關新聞
百家廊:逛台北士林夜市 (圖)
翠袖乾坤:馮愛
古今談:物極必反,漢武帝重人倫教化
琴台客聚:抵抗世界的雜複與缺陷
杜亦有道:鄧麗君月
一網打盡:假的真不了
記憶後書:電影節手記之二
王羽佳最新唱片《幻想曲》加奏小品中的個性演繹 (圖)
本土論述建構中的香港戲劇史基礎工程 (圖)
香港國際影視展 兩岸三地的新路向 (圖)
影音館:《飢餓遊戲》——青春嘉年華 (圖)
香港電影節影訊:「縱」觀電影歷史 (圖)
畫里畫外:生死愛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