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拉菲爾酒莊一級紅酒的年產量只有約三十萬瓶,可單在內地以拉菲爾名義年消耗量有說為三百萬之多,雖然只是個粗略估算,偽劣情況未必如斯嚴重,但造假存在已是不爭事實。除了法國名釀,偽劣及以次充好的茅台與五糧液也非常泛濫。報道說國家質檢總局已要求首批八家白酒企業,對外承諾公開真酒的銷售管道、網點和供應量以及公開假冒產品產銷商名單和暴露案件查處情況,好讓消費者對假酒銷售情況更有掌握。
公開產品的流向,是否就能有效打擊偽劣酒類流通,怎說酒商對這做法仍有保留,因為被查獲的假酒愈多,消費者對該牌子的產品戒心也會愈大。酒商何不化被動為主動,利用現代科技來協助查證真偽,挽回消費者的信心?生產商和代理商其實可以攜手在酒瓶蓋的內沿及瓶身,以鐳射打印方式分別印上兩組號碼,消費者以手機登入官方網頁,先輸入瓶身編碼初步核實該酒的真身;如決定享用,則可以按確定,官方網頁就會記錄該瓶酒當下已被啟封,並傳回第二組編碼讓消費者核對是否與瓶蓋內沿的編碼相同。如此安排,對選用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一瓶名貴佳釀的消費者來說不但不是繁複,反而是消費信心的保證。即使如坊間盛傳有人專門收購舊酒瓶作還魂酒,單是第一道輸入瓶身號碼,被官方網頁確定為已被享用,借屍還魂計也無所遁形。
偽劣高價酒在內地消費場所異常流通,是零星小型團伙欺瞞消費者;抑或如部分案件揭示,可能涉及結合上下游不同環節的龐大詐騙集團,則有待執法當局抽絲剝繭進一步細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