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喬台山
據文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2009年的5年中,中央和省級財政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累計為17.89億元,平均每年不足3.6億元。這對於數以十萬計的非物質文化項目來說簡直杯水車薪。據喬台山介紹,2010年,中央對河南省的非遺財政補貼為700萬元,而地方政府沒有任何配套資金。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地方縣城,基層文化館的辦公條件極為簡陋,要拿出一部分資金專門用於非遺的收集申報,困難重重。傳承人的處境則更為艱難,很多人生活尚處在貧困線上下,數千元的申遺費用對他們來說談何容易。
地方過分壓制 不利非遺保護
長期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戴松成認為,政府應該將非遺傳承人列為扶貧對象,「官員們少吃一頓飯、少喝一瓶茅台酒就可以扶持一個非遺項目,但問題是政府不重視。」
其次,執政者觀念上對非遺的態度轉變尤為重要。陳江風提出,要保護非遺,政府首先要創造好的大環境,如果沒有良好的宏觀環境,談微觀的個別非遺項目保護是捨本逐末。
喬台山也認為,「民間自有非遺生存的土壤,只要政府給一點陽光和水分,民間藝術就會像野草一樣長起來,不會滅絕的。」但是在實際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將民間信仰當作封建迷信活動加以抑制;另一方面,為了維穩和防止群體事件發生,地方政府對民間社火、傳統廟會等群眾活動時刻保持警惕,嚴防死守,非常不利於非遺的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