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種子、化肥等農資物品價格快速上揚,勢必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圖為廣西農民在播種。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房廈 北京報道)清明時節,農耕正忙。不過近期種子、化肥等農資物品價格快速上揚,使得一些地方種糧成本最高上漲30%,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為促進農民增收,中央幾乎每年都出台惠農補貼政策,但由於連續多年農資價格攀升,政策效果正在被蠶食,農民的實際受益依然有限。
據央視報道,當前農資物品價格呈快速增長態勢,其中種子、柴油、化肥價格上漲最快。化肥和柴油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左右,玉米種子上漲幅度高達50%。在糧價不變的情況下,這使農民的相對收益不斷減少,挫傷農民種植積極性。有調查顯示,現今有更多的農民認為從事種植業無利可圖,不願增大對農業投入。
政府加補貼仍顯不足
面對農資上漲,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補貼力度。截至3月底,財政部累計撥付農資綜合補貼的資金已達1,078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近30%。然而農民的壓力並未減輕,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相當一部分被農資漲價等生活消費支出沖減。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道,今年的玉米種子上漲幅度高達50%。一畝小麥和玉米增加的成本大約為92.5元,而農民得到的補貼款僅為57.4元,儘管補貼在增加,然而錢還沒有被「捂熱」,就再次流入了農資商的腰包,農民並未從中實際受益。
調查指出,當前有60%的農民希望政府繼續提高種糧補貼標準和補貼種類,對農民購置機具、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貸款在期限和利率上給予優惠。不過內地著名財經評論員葉檀稱,僅靠財政補貼仍然難以抵消通脹壓力。
亟待產業化生產模式
葉檀稱,除政府加大補貼力度之外,中國亟待形成農業產業化生產模式,引導促進企業與農村、農戶的聯合,引入金融投資及生產人才,形成從田頭到商業、再到個人終端消費的完整的生產鏈條。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龍文軍表示,在政府補貼過程中,需加大對主要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重要農資商品的儲備制度和價格風險調節基金制度。此外,應鼓勵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提高種糧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