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
約六成市民接受梁振英擔任特首,正是寄望他能帶領香港「穩中求變」,以新思維去解決香港種種深層次的問題及矛盾。現在梁振英才剛當選,還未上任,反對派中的某些人尤其是公民黨、社民連、人民力量等激進反對派及《蘋果日報》已經不問情理,全力發動所謂「反梁」行動,目的是要打擊新特首的民望,削弱新一屆政府的施政能力,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這明顯與市民的利益及意願相違,怎可能會得到市民響應?過去多年泛政治化的社會,內耗不斷的政治環境,已令本港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現在反對派又再故伎重施,市民怎可能甘於受其操弄?
自從梁振英在3月25日當選新任特首之後,《蘋果日報》幾乎每日的頭版頭條、社論都是不斷在抹黑造謠,一時偷換概念的指梁振英是「三低」當選,一時又捏造所謂「西環治港」論,一時又造謠指梁振英當選將會打壓言論自由云云,反對派中的一些人尤其是公民黨、社民連、人民力量等激進反對派一眾亦遙相呼應,以圖在「三人成虎」之下,為4月1日的「民陣」遊行造勢。然而,儘管《蘋果日報》之流無所不用其極地動員「反梁」,但市民卻反應冷淡,當日遊行更只有約五千多人參與,大多是激進反對派的支持者,反映主流民意對於盲目「反梁」遊行並不支持。
「三低」當選經不起事實推敲
《蘋果日報》在報道及社論上對梁振英的種種批評及質疑,完全是經不起事實推敲。說梁振英是「低民望、低得票、低認受性」「三低」當選,但梁振英在選舉中得票率高達6成多,如果將投給唐英年的建制派陣營選票加在一起,更高達8成多,在兩名建制派候選人競爭激烈之下取得6成多選票怎可以說是低得票?而且,面對《蘋果日報》及反對派中某些人不斷的攻擊抹黑,最新的民意調查依然顯示,接受梁振英當特首的比例仍高達6成。
《蘋果日報》還故意在報道的欄目中,標出「七百萬人口國際城市,六百八十九人選出梁振英」字眼,以此攻擊梁振英的當選缺乏認受性。這個說法正暴露《蘋果日報》政治知識的膚淺。在本港現行選舉制度下,1200名選委是根據選舉條例由不同界別的選民選出來的,涉及數以十萬計的選民,而立法會及區議會界別的選委,更代表了全港選民的廣泛民意。基本法及現行的選舉制度賦予了梁振英當選足夠的認受性和公信力。《蘋果日報》提出689人選出700萬人特首的說法,是罔顧了本港選舉的「間選」方式,是偷換了概念。如果以《蘋果日報》的邏輯,美國3億多人口卻是由538人的選舉人票選出總統,而奧巴馬當選時不過取得365張選舉人票,《蘋果日報》為什麼不說「三億多人口的世界強國,三百六十五人選出奧巴馬」?
市民不受誤導
事實上,梁振英在競選期間所展現的政綱、展現的施政藍圖及理念,正正觸及了市民的關注和共鳴。因此,儘管在競選期間明箭暗箭亂飛,黑材料層出不窮,《蘋果日報》及反對派不斷污衊攻擊,但梁振英的民望仍然穩固。現在梁振英才剛當選,還未上任,《蘋果日報》已經不問情理,全力發動所謂「反梁」行動,目的是要打擊新特首的民望,削弱新一屆政府的施政能力,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這明顯與市民的利益及意願相違,怎可能會得到市民響應?《蘋果日報》以一些不值一駁的理據來煽動市民「反梁」,是當市民都是傻瓜嗎?
4月1日「民陣」遊行的人數與其事前吹噓的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相差甚遠,正說明他們錯估了民意,誤判了民情,錯估了市民求發展改善民生的期望;錯估了市民希望梁振英能有所作為的意願;也錯估了市民明辨是非的智慧。反對派要在梁振英就任之前,就全力打擊其民望,是要令新政府一上任就處於弱勢,動輒得咎,反對派才有活動空間。然而,過去多年泛政治化的社會,內耗不斷的政治環境,已令本港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社會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現在反對派又再故伎重施,為9月份的立法會選舉儲備彈藥,市民怎可能甘於受其操弄?反對派及《蘋果日報》盲目「反梁」錯估民意,終會自食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