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中國人需要告別過時的年齡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尊重年長者工作的權利。 網上圖片

王曉鏵

 多年前在工廠見習時,我的師傅曾不斷想像退休後的快樂時光,彷彿無需勞作的他將進入天堂般的美境。然而,退休數月後,自願回來的他卻彷彿蒼老了十歲。到了他原先上班的地方,老師傅立刻重操舊業,臉上露出了我們熟悉的微笑。

 事實上,這位師傅是一群人的代表,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典型」。隨著平均年齡的增加,許多退休者尚處於精力旺盛的中年階段。為了打發退休後的時光,他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甚至做出擾民之舉(如在小區中放聲高歌、跳舞、打麻將)。即便如此,許多人還是難以釋放多餘的生命能量,感到失落和沮喪。在我目前居住的小區,一位50多歲的中年婦女經常對鄰居訴苦:「早早就讓人家退休,搞得我沒事做!」每當被看作老人時,她都要自嘲一番。顯然,對於她來說,能夠工作的生活才談得上幸福。

 這個現象推動我反思當下流行的老齡化話題,發現其中存在明顯的邏輯漏洞:擔憂老齡化者總是將某些人當作純粹的消費者(如果不用「負擔」這個難聽的詞),但大多數所謂的老年人還具有很強的工作能力—他們像我的那位師傅一樣,不但精力旺盛,而且渴望工作。這些人之所以被迫退休,是因為大量年輕人需要就業。他們倘若不走,職位就空不下來。這是後浪代替前浪的遊戲,其存在本身就敞開了一個事實:中國的勞動力依然過剩。可是,擔憂老齡化危機者預設的前提卻是:隨著平均年齡的增加,勞動力將出現極度短缺,「人口紅利」將終結,年輕人將被迫養活更多的老者。這無疑與我們提到的事實矛盾。

 老年人不是固定的群體,而是變化著的社會力量。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老的標準就有50(《論語·季氏》)、56(《資治通鑒.漢記一》)、60(《資治通鑒.陳紀十》)、70(孔子就持此論)等多種。其中,「七十曰老」是最常見的說法。有意思的是,現在國人普遍以60歲為老的標準。也就是說,較之古代的常規尺度,國人「老」的時間提前了10年。事實上,「七十曰老」的思路反倒更接近當下國際上的年齡觀。現在,國際上通常稱67歲以上者為老年人。可以預見,相關標準很有可能還將變化,現在的老年人或許就是未來的中年人。隨著健康水平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人們能參與工作的年齡段越來越大。據統計,目前經合組織(OECD)的平均法定退休年齡是64歲。考慮到許多人退休後願意繼續從工作中獲得樂趣,個體實際上可以工作的時間更多。在英國做訪問學者時,我曾在圖書館裡見到70歲以上的工作人員,所乘坐的旅遊大巴則由一位65歲以上的男性駕駛。此類情況在經濟發達國家極為常見。由於年長者普遍參加工作,年齡結構的變化並未影響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日本2006年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為2660萬,屬於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齡化國家,可是日本的經濟仍然極為發達。顯然,我們擔憂的老齡化危機並未在日本出現。事實上,發達國家普遍將老齡化當作歷史進步來慶祝,認為它反映了生活質量的明顯提高。從各種角度看,將老年人視為負擔,無疑是過時之論。

 在經濟困窘的原始社會中,遺棄沒有工作能力的老人曾是十分流行的傳統。正是為了矯正這種殘酷的習俗,倡導仁政的儒家大哲才提倡敬老的文明法則。即便如此,「扶老攜幼」、「憐貧恤老」、「安老懷少」之類行為強調的依然是老人的弱勢地位。甲骨文中的「老」字就像一個人頭髮散亂、手拄枴杖的樣子,象徵人進入衰弱之態。顯然,對於尚能工作的當代年長者來說,這種傳統觀念已經不適用。譬如,「養吾老及人之老」本是個美德,但還可以創造社會財富的他們顯然並非單純是「養」的對象。過於強調年齡差距並非總是意味著尊敬,相反,它有時是歧視的一種手段。許多受制於傳統觀念者將人劃分為「老」或「不老」兩種,實際上是想建立「貴壯賤老」的等級制:年輕人高於老年人,應該享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如果實際「老年人」的行為不符合這個秩序,歧視之劍就會落在老年人身上(網絡上流行許多涉及年齡歧視的話語就是證明)。正是為了遏制年齡歧視,美國於1967年出台了《反就業年齡歧視法》。歐盟也於近年通過類似法案。根據這些法案中的具體規定,招聘廣告中出現年齡限制的字眼屬於違法行為。這既表明社會道德的進步,又反映了工作機會和社會資源的緊張,更說明「老齡化危機」的前提只存在於想像中。真正的危機不是平均年齡的增加,而是觀念和體制的落後。

 在許多擔憂「老齡化危機」的人眼裡,「白髮蒼蒼,搖籃空空」是個可怕的徵兆,但實際情況恐怕恰好相反。2011年7月,世界人口達到70億之多,我們這個星球已經人滿為患,脆弱的生態體系越來越難以承受人口的迅速增長。如果繼續追求高出生率,地球上的生命將會承受更多的苦難,末日論很可能不僅僅是傳說。在這種情況下,渲染人口危機無疑極為荒唐。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的生存環境早就高度惡化,不能再追求所謂的「人口紅利」。國人應該改變年齡觀念,尊重年長者工作的權利,創造各盡所能的社會環境(尤其是制度),以更富建設性的姿態迎接年齡結構的改變。當我們如此行動時,受益的將不僅是中國。

 (作者為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新聞
昔日王謝堂前「花」走入尋常百姓家 (圖)
蘭花網絡銷售火熱 (圖)
蘭花精品的傳奇歷史 (圖)
大理為全國名蘭之冠 (圖)
素冠荷鼎 (圖)
永懷素 (圖)
尤.奈斯博 北歐犯罪小說新天王 (圖)
書評:從天真與感傷到小說的核心 (圖)
書介: 花徑不掃 (圖)
書介:老舍之死口述實錄 (圖)
書介:讓美好世界轉動 (圖)
書介:古老的敵意 (圖)
書介:柏林童年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中國人需要告別過時的年齡觀 (圖)
翠袖 乾坤:藝術治療
跳出框框:狄更斯
琴台客聚:答客問反切
杜亦有道:矯口拗味
思旋天地:清明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