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莎士比亞的改編電影作品一向熱鬧。其中,根據劇本故事挪移到當代最成功的,有1961年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放置在紐約少年幫派和中美洲移民的衝突中。還有日本黑澤明導演的《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1957),將《麥克白》的正邪對立搬到日本的戰國時代,電影中使用的日本能劇製造出的奇幻意象讓人印象深刻。
一般來說,莎劇改編的難度也是看點所在,包括為古典故事找到合理的現代時空,以及如何處理戲劇語言的問題。2011年,演而優則導的賴夫費恩斯(Ralph Fiennes)首次大銀幕處女作便向莎翁的晚期作品《英雄叛國記》開刀。儘管同名電影仍然保留原著的發生地意大利羅馬,但鏡頭前的戰火紛飛和斷壁殘垣,讓人馬上想起了波黑戰爭。有意思的是,當導演走遍歐洲、南美,最後相中的正是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原著的故事是關於一位為國家出生入死、抵禦外族的將軍,卻因為其性格的孤傲和偏執,回國後被人民以「叛國」罪拉下領袖位置從而放逐。之後,心如死灰的落魄將軍決心和昔日異族合作,打回曾經的祖國。賴夫費恩斯是戲劇舞台演員出身,除了拍電影,也一直活躍在舞台上,他對莎劇的迷戀就不足為奇。為了保留莎翁語言的魅力,整部電影的台詞甚至保留了大部分的原著對白。當一開始看著身穿現代軍事裝備的武裝人員,字字鏗鏘又抑揚頓挫的說話可能會有些許的不習慣,但導演對鏡頭的運用,比如模擬主人公的視角鏡頭和戰爭場面,以及對影調的控制所營造出的陰冷和疏離的氛圍,平衡了戲劇到銀幕的不適。
當然,有關愛國將軍為何被人民背叛的過程,電影並沒有給出更充足的說服力。但幾位實力派演員讓故事的人物在尊嚴、親情和名譽的選擇中掙扎,反而令說著莎翁的對白有了獨特的風格。片末母子對決的強硬與凌厲,完全依靠了莎翁語言的激情傳達出來。
賴夫費恩斯的軍人情結其實從他曾出演的影片中能看得出來。比如《舒特拉的名單》中冷血憂鬱的德國軍官、《讀愛》裡聽審對德國納粹審判的律師等。他的英雄主義情結有點像姜文,不過他更喜歡悲情的英雄。這可能和他古典戲劇的底子有關。 ■文:梁小島
(《英雄叛國記》將於5月3日上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