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要能充分掌握通識科的學習,首要「夠八卦」關注周遭發生的事情。除此以外,還得要「達」!一般來說,「達」可以理解作「到達」,打個比方,當你「八」到了一款手機遊戲的新Apps後,你起碼要把這個Apps下載到手機上,才可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其玩法。而在通識科學習上,「達」則可理解為充分認識和掌握,當我們「八」到了新事物後,便須取得與之相關的資訊或資料,並好好整理及釐清各種資訊或資料之間的關係,才可談得上「達」。
就如前文提及,閱讀新聞是最常運用了解社會事物的方法。但為避免資訊不全面,或受個別報章本身的價值和政治取向影響,第一步應多閱讀數份報章對同一事件報道,看看有甚麼異同。隨著互聯網及智能手機普及,同學應更容易瀏覽不同報章網上新聞,而部分學校亦會透過「慧科新聞」等平台,讓學生能瀏覽多份報章較詳盡的報道。
宜善用樹狀圖概念圖腦圖等工具
同學獲得較豐富的資訊,便需要加以整理,例如可運用「樹狀圖」、「概念圖」、「腦圖」等工具將資料之間的關係展現,再判斷有關資料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了解和解決所要處理的問題。
舉例來說,假若你想了解社會各界對梁振英先生當選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後,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有甚麼可能的影響的話;當蒐集了不同的報道和各界人士所表達的意見後,便可以運用上述的工具把各種不同意見,歸納為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影響、對香港公共政策的影響、對香港政治發展的影響等……。
公共政策議題可延伸對各方面影響
又例如,在對香港公共政策的影響方面,可以再延伸出對房屋政策的影響、對教育政策的影響、對人口政策的影響、對公共醫療政策的影響等……。如同學能夠這樣做,對「香港未來的發展的可能影響」此議題便能有更清晰的認識,可以算得上「到達」了「目的地」。不過,要學好通識這樣是否便已足夠呢?且聽下回分解。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 陳志威博士
(註: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