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心如明鏡台:觀心自在星雲大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六十四年前,星雲大師的名字還是李國深,在大時代的滾滾洪流裡,一介僧人只是滄海一粟,哪怕不在紅塵之中,卻也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不被時代所改寫。於是,和許多當時在倉促下前往台灣的人一樣,他並未預料到熱淚盈眶告別師父從上海登船後,就意味著其後的幾十年,都將告別身後的那片大陸、告別那個叫做故鄉的地方。生命的轉折有時猝不及防,卻可以將一個人的心志磨礪得堅韌。他沒有像那個混亂時局中的許多僧侶一樣還俗或從戎,反而選擇了在這條弘法利生的道路上走下去,走過那灣海峽,讓中國佛教分燈彼岸。

 六十四年過去了,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已成為佛教現代化的一座里程碑。他講求「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的思想,這不只是跨越畢生的信仰智慧,更是觀心自在的人生哲學。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悟禪之言,也是星雲所推崇的禪心慧語,他說:「禪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八十五歲的星雲大師雖然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但平心靜氣的氣度依舊令人既親且敬。一手創辦了全台灣第一佛寺佛光山的他,教化宏廣,在他的竭力推動下,佛教智慧不只是束之於高聳佛塔中的與世無關,反而成為照亮人們現實生活的心智之光。著作等身,卻不是為寫而寫,就像當年六祖大師悟道也不是為開悟而開悟。宗教的向善力量,只有用於現世、溫暖每個凡人之心時,才最令人欽敬。

 印度佛教創始之初,講心不講禪,星雲大師認為,佛教其實是在傳入中國之後,才衍生出禪意的靈妙。釋迦牟尼當年的開悟是默契會心,一片光明照徹靈台,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而這種心法的玄奧,被六祖禪師簡化為觀照自己的內心。

 假若一個人門前草生三丈,心就會被外在的種種雜念抓住,無法安靜地走入自己內心深處。所以星雲大師認為,禪就是我們的心——不是佛學的特有概念,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明,而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悟性。難怪連錢穆都說,理解中華文化有幾本必讀書,《六祖壇經》便是其中之一。

 「就像我們喝一杯茶,有心人都能從中喝出禪味。」儘管佛教看似是一門作為「身是菩提樹」的宗教,但對真正的覺悟者而言,「心如明鏡台」恰恰不是因為脫離返俗、勿惹塵埃,而是因為「菩提本無樹」。從有到無、從塵世到世外,是一般僧人,而從世外再回到人世、為人間創造歡喜,則是星雲大師這些年來所做的事。

雖在佛門 心繫社會

 星雲大師說,這六十四年來,其實他沒經歷過甚麼大苦大樂,哪怕早已身為台灣重要的「文化人物」,與內地的文化、媒體及宗教論壇等方面都有豐富的交流。他謙稱自己已是「老朽」,沒力量做甚麼事情,只是最近二十年來常在內地走動,因而有幸見證兩岸的關係發展得愈來愈好。眾所周知他愛國、愛家,而他更真切看到中國在成長,故鄉早已不是他當年離開時的那個東亞病夫,他相信中國的進步,對每一個華人而言都是莫大的驕傲。

 儘管用畢生心血教化宏廣佛教,他始終心繫佛門以外的天下。他說:「我關心內地兩會,也關心近期的重慶事件。」可謂雖在佛門,仍然關注社會民生、觀覽世事。

 他之所以多年來能發揮個人力量,正因為他懂得媒體所能發揮的重要力量。在一席懇切言語中,他格外強調媒體所能發揮的重要力量。

 年少時,星雲在寺廟逍遙成長,未有機緣讀書,但他的老師就是報紙,他對世界的好奇與了解,皆是從報紙得來——後來輾轉遷徙到台灣,歷經人生歲月,卻始終認為一生最大的樂事,不過就是一杯清茶、一張椅子,外加一份報紙,大師眼中的「快樂人間」,如是素樸。

 有人認為星雲是「政治和尚」,但其實他只是擁有批判力,內心很清楚台灣的媒體輿論有時實在自由得過分,理應檢討,而他更身體力行,親自辦國際論壇、辦報紙,成為媒體的一員——少年時曾參與編寫佛教旬刊的經驗,為他12年前創辦佛教界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積聚了寶貴的經驗。

 這份在2000年4月1日愚人節創刊的佛教報紙,凝聚了他藉「愚人」的勤勉而發揚佛門精神的鍥而不捨。年過七旬的大師,自那時起每天至少要在《人間福報》發表一篇文章,多年累積下來已差不多有5000篇,身邊信徒說他簡直可以去申報健力士世界紀錄。對報紙工作的熱愛,他不亞於任何一位報人,但他仍謙虛地表示和大多數在媒體領域耕耘的工作者而言,這點堅持不算甚麼。報紙在俗世人間,是連接世道大事與民眾人心的傳統平台,而在「佛教人間」,則是連接世道人性與宗教教理的滋養園地。2009年,第一屆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的頒布,更標誌著新聞媒體這種人們生活中無法割捨的傳播媒介,也是星雲大師求真求善的一生中最推崇的伙伴。

給人信心 給人希望

 佛教教義中的慈悲向善,被星雲大師用一種心平氣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在他的著作中表述出來。他的《釋迦牟尼傳》、《星雲禪話》、《迷悟之間叢書》等幾十種著作,已被翻譯成英、日、德、法等文字,在國際上廣為流傳。因為他的耐心開示,人們發現,原來佛教並不神秘遙遠,佛教是可以被親近的、也可以像「心靈雞湯」一樣指導人們在生活中面對困難與阻礙。

 星雲大師說,做人需要有太多的捨與得。相傳猴子也想來世為人,因而去求閻王,閻王見到牠說,你身上這麼多毛,怎麼做人啊,做人要捨得這些啊——雖是笑談,卻道破大師想要傳達的人生智慧,做人需要懂得犧牲、需要捨棄許多附加的煩惱,才能獲得安樂平和的心境。

 做善事、存善心、說善語,這些不該是為了得到福報而做,福報不是刻意求來的。星雲大師又舉了梁武帝作為例子,相傳梁武帝前世是個樵夫,一次在砍柴的路上遇上大雨,無處躲避,就跑到山上的破廟避雨。這座廟長年失修,佛像被風吹雨淋,情景淒涼。樵夫起了善心,就將自己唯一的一頂草帽戴在佛像頭上擋雨。佛因感動而給予樵夫福報令他今世為帝。

 武帝得知原委後下令全國修廟建佛像、大興土木,本以為可以永生永世穩坐江山,卻被僧人指點:「你前世是無為而做,這次是有求而做,全國上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倘若給別人歡喜,是出於一己私利之心,而不是心懷天下無私而為,一樣違背了樂善好施的本意。

 那麼在星雲大師看來,我們應該給別人甚麼?

 「要給人信心、給人希望。」而不要給人煩惱、給人憂愁。

 信心和希望才是歡喜的源泉,現代人在節奏過快的壓力之下普遍喪失信心,生活充滿負能量。而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幫助別人、不斷點燃希望,才能惠人惠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環館道路沿路有一個路標,寫了「向前有路」,這便是星雲大師的貼心設計——奧巴馬說「腳下有路」,而星雲大師則說:「前面總是有路的,不要不敢走,儘管向前。」

 人間因為有佛教,而令人有內心歸於自在、觀照自省的思想淨土,而佛教正因為被星雲大師推廣到人間,才讓我們感到虔敬之外,更能從中找到在現世中可以活學活用、思考人生的恆久信念。

相關新聞
劉克襄書寫生態 反思香港 (2012-06-02) (圖)
後記 (2012-06-02) (圖)
名.生活:高麗參收藏有價 (2012-06-02) (圖)
心如明鏡台:觀心自在星雲大師 (2012-06-02) (圖)
星雲大師語錄 (2012-06-02)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九把刀 文字是故事的翅膀 (2012-05-26)
名.飲食:花旗參 小粒味濃為貴 (2012-05-26) (圖)
劉香成手持相機的思想者 (2012-05-26) (圖)
「劉香成看中國」 (2012-05-26) (圖)
劉香成小檔案 (2012-05-26) (圖)
採訪手記 (2012-05-26)
張曼娟 為心靈的孤島種上花 (2012-05-19) (圖)
名.飲食:港人追捧花旗參 (2012-05-19) (圖)
詞賦心香十年路:方文山的中國風世界(下) (2012-05-19) (圖)
方文山精彩歌詞欣賞:《煙花易冷》 (2012-05-19) (圖)
方文山精彩歌詞欣賞:《蘭亭序》 (2012-05-19)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張家魯 才華洋溢的年輕編劇 (2012-05-12) (圖)
名.飲食:注意元貝紋理與色味 (2012-05-12) (圖)
一字一句總關情:方文山的中國風世界(上) (2012-05-12) (圖)
方文山精彩歌詞欣賞 (2012-05-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