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劉香成手持相機的思想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5-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我們對劉香成這種傳奇人物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無數新聞、專訪中所勾畫出的那個形象——唯一得過普立茲新聞獎的華裔攝影師、唯一在1991年用相機拍下戈爾巴喬夫扔下講稿、見證一個時代轟然倒塌的新聞人。而當你真正面對這位年過六十,卻仍精神矍鑠、華髮生輝的大師,便會發現,他身上真正傳奇的部分,不是手中的那部相機,而是相機之外的那顆頭腦和頭腦中的思想。他的思維比他的鏡頭更敏捷,而他的語言則和他的影像語言一樣充滿感染力。為甚麼華人攝影師這麼多,卻只有他能成為劉香成?因為相機對他來說是一塊玻璃,他透過這塊玻璃,「看」到了整個世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梁祖彝(部分)

 「很多人喜歡我的照片,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為甚麼喜歡。」劉香成的眼神專注、爽朗,充滿穿透力。對於時代的洞察,透過他的眼,落實在底片上,但他真正的洞察,卻在冰冷的照相器材之外。令他的照片飽含感情的,是他內心對時代的熱情。

 他將攝影當作一種語言,所以他的照片具有張力。

 在這個全民皆媒體的時代,攝影看似是一種最無門檻、最易被人掌握的記錄方式,但攝影的本質規律,卻並未改變。在劉香成看來,它和文字一樣充滿了感情與思考。怎樣思考?怎樣用影像去解讀自己所目睹的社會?自小到大輾轉於香港、內地、美國三地生活的經驗,賦予了他理解中國的不同視野——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來香港後學會英國式的準確性、工具性思維,再到後來在美國學會的獨立思考,他將這三段人生熔煉起來,在20世紀的最後15年和新世紀的頭10年,以屬於他自身的寬闊格局,去看待中國驚天動地的變化。

為中國畫下肖像

 新聞人的責任與敏感,令他責無旁貸地在北京奧運那年編著影集《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從新中國成立開始便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精神洪流的變化太迅疾,有時連人們自己都看不明白。但劉香成卻將時代所發生的變革落實在時代裡的人身上。他梳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從毛澤東時代開始,梳理人們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穿戴、如何談戀愛。如果有人覺得他的圖片中有政治報道的意味,或許只是因為從那個漫長時代一路嬗變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的身體髮膚難免或多或少曾被政治味道所感染過。

 相機是不會撒謊的,相機只是一種觀看世界的角度。

 改革開放以來,拍中國內地的攝影師太多,既有內地的,也有西洋人,論技術見地,他們不見得遜色於劉香成,但他們卻不像他那樣,懂得用攝影去實現思考。好的圖片需要深度,而深度則來源於深厚的創作者自身對拍攝物的深厚情感。就像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如果你將他畢生的工作放在一個框架之下去觀察,便會發現,只有拍攝法國時,他拍得最有深度。布列松的法國,就是劉香成的中國,人面對祖國的那種情感,根本無法被克制掩飾,因為它自會噴薄而出。

 「人們為甚麼喜歡我的照片?因為他們在裡面看到一個有感情、真實的中國。」西方人被他照片中的中國細節所折服,國人則被他照片中的貼近性所打動。怎樣才是一張好照片?它要有血有肉地看到現實,更要有理有據地思考。這就是劉香成的新聞思想。

 他說,新聞一定要給有新聞思想的人做。思想是一切的鋪墊與基石。

攝影要有思想

 一如當年那張令他一舉成名、響徹國際的普立茲獎獲獎照片,為甚麼他一定要在場?因為要親眼見證一個影響了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超級大國一朝變革,又為甚麼只有他能拍得到?1/30秒的超級慢速早就調好,戈爾巴喬夫的稿子將落未落時,他毫不猶豫地按下快門。如果攝影只是單純的技術工具,那麼一份報道永遠不會有思想。時隔20年,劉香成仍堅定地告訴我們,做攝影師最重要的,是與人的情感進行互動,由此孕育出來的照片,才能夠感動人。

 今天我們被圖片團團包圍,但在他看來,「一張照片就是一個相框,其中要承載的信息、構圖、與解讀,遠遠不是相機可以做到的。」文化與社會,是滋潤攝影的土壤。每個手持相機的人看到的世界都大同小異,區別只在於每個人「想要看到」的東西,截然不同。

別再一腔怨氣

 劉香成所身處的那個時代,成就了他,雖然時代是不能選擇的,但人卻可以在其中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他慶幸自己趕上了中國變革最快的15年,而目睹香港這片土地上的後輩們,他卻感到他們其實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你們的背後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會啊——中國內地。」整個世界都在看中國的翻天覆地,為甚麼香港攝影師卻反而最不愛看?劉香成發現本土攝影師大多一腔怨氣,對世道、對政策、對內地,整日抱怨,怒氣衝衝地認定something is wrong。但實質的問題是,即使中央政府對香港完全放開管制,許多人仍舊不知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不是別人不給你自由,而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樣的自由。」

 做攝影師,需要的不是抱怨哪些東西無法拍,而是應當在意哪些東西可以拍到、可以拍得更好。

 劉香成說,攝影是中國的挑戰與機會。

解讀生活的一切

 如今的年輕人愈加浮躁,面對問題時,深度思考似乎都已經成為一種奢侈,一切交流都交給短訊、電話甚至是網絡。這樣的大環境下,怎麼可能把照片拍出感情?只有在人與人彼此見面、眼神交流時,才有可能真正認識這個人,「有聲音、有表情、有味道,這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該有的接觸。」而如今的人都在拚命縮短彼此之間的交流距離,當他們都不再閱讀彼此的眼神時,溝通看似全無問題,但實際上有沒有問題?當然有。

 「你怎樣去閱讀對方的肢體語言?怎樣去理解他背後的社會文化?」如果這些都不考慮,那麼好照片從何而來?

 劉香成不是日常中見到甚麼就拍甚麼,但他在生活中,見到甚麼都會去觀察、去思考、去解讀背後的複雜文本。

 「光用肉眼看是不夠的,一定要閱讀。」而問題是如今的香港攝影師及攝影記者,連看都懶得看。新聞攝影一樣可以豐富博大,問題只在於你對它的態度是怎樣。你對它有著怎樣的要求,它就回報給你怎樣的世界。

 大師劉香成說:「攝影只是一塊玻璃,而我通過它,幫我點睛。」

相關新聞
文化名人面對面:九把刀 文字是故事的翅膀 (2012-05-26)
名.飲食:花旗參 小粒味濃為貴 (2012-05-26) (圖)
劉香成手持相機的思想者 (2012-05-26) (圖)
「劉香成看中國」 (2012-05-26) (圖)
劉香成小檔案 (2012-05-26) (圖)
採訪手記 (2012-05-26)
張曼娟 為心靈的孤島種上花 (2012-05-19) (圖)
名.飲食:港人追捧花旗參 (2012-05-19) (圖)
詞賦心香十年路:方文山的中國風世界(下) (2012-05-19) (圖)
方文山精彩歌詞欣賞:《煙花易冷》 (2012-05-19) (圖)
方文山精彩歌詞欣賞:《蘭亭序》 (2012-05-19)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張家魯 才華洋溢的年輕編劇 (2012-05-12) (圖)
名.飲食:注意元貝紋理與色味 (2012-05-12) (圖)
一字一句總關情:方文山的中國風世界(上) (2012-05-12) (圖)
方文山精彩歌詞欣賞 (2012-05-12) (圖)
五十年政治,隔不斷五千年文化的一脈相承 (2012-05-05) (圖)
記者手記:夫唱婦隨 詩人原講四川話 (2012-05-05)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澳大利亞參贊陳紫霞 (2012-05-05) (圖)
名.飲食:正宗日本元貝 (2012-05-05)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央視全能女主播 徐俐 (2012-04-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