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科科
佐藤可士和又一本書放上中文書架,叫《超設計術》,挾住那時的《超整理術》的餘威/餘溫,再撈一瓢。這樣說是因為,書的內容基本是在超整理術的專案上再加多些彩圖,以及再多幾件專案,輔以不出五百字的簡介,完了。美其名是一項整理的Profile,實際是騙財——嗯,我知這指控太嚴重,或者說是物盡其用吧。那何解還要在此提及呢?因為佐藤可士和不停複述的一個概念,是很值得我們深思。
在講及他接下Uniqlo進軍全球連鎖的任務時,他強調「以往我接下某家公司、某項產品的廣告,所負責的頂多只是一個點而已,我已經迫不及待希望能為一家公司從品牌形象的建構下手,去根本解決他們經營面的困境,而不只是用力在某項產品的廣告上。」
簡單講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補於事,只有從頭到尾搜尋病因,方為上策。但我們早慣常於被過去窒礙,總是相信建基在過去的東西,而不肯做「破壞建設」——但明明破壞建設是我們高官的強項呀?把任何事情推倒重來,舊樓,拆,舊校,拆,舊碼頭,拆,將其還原為地皮,再建新樓新樓新樓,無視保育無視社區,用毛澤東的說法就是一往無前。可是,在架構上我們卻是架床疊屋,只敢在現有的東西抹灰塗泥,就算。例如現在鬧哄哄的文化局。
文化局
局長人選如何按下不表,反而是我們應該如何走下去。香港被冠以文化沙漠多年,也許比東方之珠入心程度不遑多讓,跟政治冷感可謂港人三大特質。問題是,這值得驕傲嗎?值得拿出來自我解嘲嗎?你可能說這是以往殖民政策所累,但回歸以來也應該做得一點成績好吧?你又反駁是因為西九遲遲未動工,諸多阻撓嘛——如果把全港文化命繫於西九,那倒不如乾脆放棄吧。
文化本來就不是堆砌得來的。像紐約的Loft文化,正正因為曼哈頓下城區的貴租,藝術家才會移入Chelsea、Meatpacking District或者Brooklyn以至Bronx,倫敦例子雷同,West Side處處天價,才會全體大遷移到東區如Whitechapel,如今甚至保育為藝術小區,跟奧運村相毗鄰發展。而我們政府卻插手在活化工廈,將本來在工廈好端端的藝術家踢走,租金上揚到不可理喻的層面,這是推動還是推倒文化發展?文化可不是只存活於藝廊、拍賣行深處吧?把藝術品只看作有價有市是無可厚非,好似股票買賣一樣,問題是你只作買賣而不鼓勵新股在自己地頭上場、不鼓勵創業板,也是無可理解吧?從小我們被灌輸香港地小人多只能做個轉口港,稻米菜田只是聊勝於無,有錢,就可以假手於人。但到了今日土地價值反思盛行,正是因為Made in Hong Kong已然消逝,我們成為一個國際超級市場,沒有自家品牌供應,客人給付,我們抽點佣,再交予供應商,就這樣沒有不對,真的,沒有不對,只是短視。
如果回到可士和的想法,就是靠打廣告、興建大白象根本無補於事。基層掙食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工作,無暇理會甚麼文化,我們退化到只求溫飽,同時又浪費萬千廚餘,最折墮者莫過於此。如果要破壞建設,而不是只做一個點,拜託,請不要再打壓文化藝術工作者,殘酷點講,由得他們自生自滅,而不要由閣下親手揠苗助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