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少數民族古籍傳承青黃不接 「救人救書」刻不容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李曉東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傳承,特別是無文字類口傳古籍的傳承離不開傳承人的世代沿襲,目前雲南、貴州、青海等地在少數民族古籍傳承上面臨翻譯人才不足,傳承人青黃不接等困難;同時在一些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滅失情況依然十分嚴峻,每年仍有大量古籍在以驚人的速度流失,中國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搶救工作正面臨著人才與資源流失的雙重困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軼瑋

 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李曉東告訴記者,隨著時間推移,通曉少數民族古籍的老一代傳承人數量日益減少,而在城市化和商業潮流的衝擊下,對古籍感興趣的年輕人不多,少數民族古籍翻譯人才嚴重匱乏,很多少數民族古籍因此變成了無人能識的「天書」而遭埋沒失傳。

 比如,雲南麗江地區曾於1965年組織召開東巴座談會,與會的60位老東巴,現大多已去世,至於當時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聘請的10位大東巴,現在也已經全部去世。為使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能夠繼續傳承,雲南有關部門正在採取各項措施進行搶救。

 東巴在納西族語中是「智者」的意思,東巴身兼數職,是納西族的醫生、教書先生、知識分子、巫師、祭司等。納西東巴文化傳承協會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成為一名合格的東巴並不容易,首先需要精通經文和儀式,學經文相對簡單,但精通儀式則很難。東巴文是象形文字,比甲骨文和埃及象形文字更複雜,首先要有繪畫基礎和能力,有時候雖然只畫了幾個字符,但讀出來卻有十幾個字。

 上述工作人員說:「東巴文化需要放在它的原生地進行傳承,需要讓這些信仰者或者這些文化創造者的後裔,把這種文化融合到他的生活當中去,這是比較困難的。」

「水書先生」驟減 水族文化傳承堪憂

 與東巴文化傳承堪憂命運相同的還有水族文化。調查顯示,在貴州省三都縣這個內地唯一的水族自治縣,7歲至16歲的水族子女已無人識讀水族文字,中青年當中僅有極少數讀書人對水書略知一二。

 水族是崇尚鬼神的民族,「水書」是水族古老文字,它是一種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通曉「水書」的人常被稱作「水書先生」。

 今年年近70歲的蒙熙能是貴州水族聚居區接受媒體採訪較多的一位「水書先生」,亦是當地較為出名的「水書先生」之一,他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在當地檔案館無償幫助有關專家、學者研究水族文化。

 這位被稱為「能與鬼神對話的人」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多次談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他開始跟隨其父偷習「水書」,因「水書先生」當時被人稱作「鬼師」,是被當作牛鬼蛇神和封建糟粕加以批判的,當時很多「水書先生」為求自保,將「水書」大量燒燬,一些膽大的「水書先生」把「水書」埋在土裡或藏在隱蔽的地方,造成非常大的損失。

 據蒙熙能介紹,「水書先生」所掌握的水書都是傳家之寶,由祖祖輩輩手抄傳下來的,而且所有水書只能在家庭內部進行單傳,並且規定女人是不允許接近水書的。至於擇徒傳授是「水書先生」的兒子不願意學,或者不具備條件學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門檻設置頗高,不僅要求當選人品性好,還要在同輩中才能突出且有一定威望。

 「『水書先生』人才選擇餘地不大」,蒙熙能如是說。當被問及現今「水書先生」日益老去,青年人對「水書」不感興趣,蒙熙能感覺憂心,他說,「水書先生」的培養現今非常困難,如果傳承人跟不上,水族文化今後難以為繼。

中央高度關注保護搶救

 因為缺少過硬的搶救、搜集、保護手段,近年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倒賣古籍活動猖獗,一些珍貴的少數民族古籍流失海外,數量和種類難以統計。比如,近年許多瑤族古籍被泰國人買走,不少東巴經書被偷運到廣州或海外倒賣,貴州不少苗族古籍及苗族傳統服飾被歐洲人低價收購等。

 同樣由於保護條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數民族古籍在民間的滅失亦嚴重,尤其是在一些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一些珍貴的少數民族古籍常常被民眾用來陪葬、焚燒或直接流入民間銷售。

 長年參與少數民族古籍搶救與保護工作的李曉東表示,造成當前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工作艱巨的因素很多,要避免這些珍貴的少數民族古籍瀕臨失傳,「救人救書」工作就顯得尤為緊迫。

 李曉東告訴記者,近年中央政府先後出台多個文件,對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工作進行指導,且加大政策資金的投入力度予以扶持。在中央的支持下,國家民委及相關部門採取多種手段全面展開「救人救書」工作。

 比如,國家民委對民族地區的老專家、老藝人和古籍傳承人積極落實相關扶持政策,並積極組織調動專家、學者等社會力量參加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同時加強與民族院校的溝通和交流,以探索出培養少數民族古籍新生力量的有效途徑。同時積極引進現代科技手段,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古籍工作的信息化、規範化建設。2010年10月16日,「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保護與資料信息中心」在中央民族大學正式啟動,該中心旨在收集近30年來少數民族古籍搶救保護的各項研究成果。

 當中值得一提的是,為將目前中國賦存的各種少數民族古籍一一清點入冊,國家民委於1997年正式立項,編纂出版《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該項目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全書共60餘卷、約110冊、共收錄書目30餘萬條,目前已整理出版29個民族卷。

 此外,針對流失境外的少數民族古籍近年來逐年遞增這一趨勢,國家民委聯合文化部、公安部、海關總署等多個部委嚴格把關,嚴厲打擊盜竊、倒賣、走私少數民族古籍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少數民族古籍出入境審核、監管,以及加強國際合作,堅決依據有關國際公約和法律法規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少數民族古籍。

 據權威統計,被保護、搶救的珍貴少數民族古籍已達百萬餘種,當中5000餘種少數民族古籍精品被整理出版,數百種少數民族古籍獲得了諸如國家圖書獎等多種獎項。

滇四世同堂傳承拉祜文化

 與文字古籍相比,口傳古籍搶救、搜集和整理難度更大,亦更為靈活。記者日前在中國內地拉祜族主要聚居地瀾滄縣採訪時發現,拉祜民族很多典故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有的是依靠拉祜民間歌謠舞蹈傳承下來,用「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來形容拉祜族人一點也不過分。

 事實上,很多拉祜族人並未專門學習過音樂,也未上過高等學校,亦不會寫漢字、說漢語,大部分人只會寫拉祜文,而這些拉祜文字並不是當地學校教授的,而是依靠拉祜人通過唱歌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

 現年49歲的李石開是拉祜族人,亦是當地拉祜文化傳承人之一。據李石開介紹,在其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開始教他吹笛子、吹響篾、用拉祜文唱歌,他總是學得很認真、很細心。

 8歲那年,李石開已學會了許多拉祜民間樂器,會跳拉祜民間舞蹈;而到了13歲,李石開在其父的指導下,正式學蘆笙舞,學唱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

 李石開受其父影響成為拉祜文化傳承人,如今到了李石開的兒孫輩,也是對拉祜民歌和舞蹈情有獨鍾,有望成為拉祜文化新生代傳承人。

 瀾滄縣縣委書記馬先楚告訴記者,要了解拉祜族人的人文歷史、風情習俗等,首先要學會唱拉祜民歌。在他眼裡,拉祜民歌就是一部部活的記載拉祜族特性的古籍。身為漢族的他出任瀾滄縣縣委書記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跟著酒井鄉老達保村的「達保五兄弟」學唱了很多首拉祜民歌。

 「達保五兄弟」是由5位年輕人組成的音樂組合,亦是目前瀾滄傳承拉祜文化的新生力量。他們平日奔忙於田間,地頭,山崗,或栽秧,或採茶,或收包穀,閒暇時就一起到村寨裡去教村民唱拉祜民歌,通過教村民歌曲熟悉拉祜文,進而熟悉自己民族的歷史。

 截至目前,中國內地已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百餘個州、地、盟(含縣)建立了相應的少數民族古籍工作機構,14個民族建立了跨省區間協作組織。

相關新聞
少數民族古籍傳承青黃不接 「救人救書」刻不容緩 (圖)
少數民族古籍分類 (圖)
少數民族古籍的年代界定 (圖)
壯族古籍《坡芽歌書》 (圖)
藏傳佛教古籍《甘珠爾》 (圖)
羊皮檔案 (圖)
島嶼之旅 私人王國 可圈可點 (圖)
貴價島嶼一覽 (圖)
靛藍灣度假島 (圖)
飛鳥處處 (圖)
瓜納島 (圖)
Mantangi私人度假島 (圖)
Cayo Espanto (圖)
奧運在英國:惡搞 倫敦奧運 (圖)
百家廊:雄關.弱女.望夫石 (圖)
翠袖乾坤:趙志剛的寶哥哥
海闊天空:從心底下笑出來的烏冬
琴台客聚:編劇沒有捷徑
生活語絲:曹操與「戀歌」
隨想國 :閒話繁簡體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