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承鈞
由浙江長城影視有限公司和湖南衛視聯合打造,斯琴高娃、劉曉慶、殷桃三位明星分別飾演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老、中、青三個時期)傳奇一生的宮廷大戲—《武則天秘史》近日引爆觀看熱潮,反響不俗。
該片講述唐太宗死後武媚被迫出家為尼,後因懷孕被李治接進宮中。在一連串宮廷鬥爭中武媚娘以她卓越的政治才能攀上權力高峰,終以皇后身份垂簾聽政、最終改大唐王朝為武周,成為一代女皇的漫長傳奇的人生軌跡。影片既凸顯武則天工於心計、野心勃勃的強勢一面,也再現她天真爛漫、多情多義的溫柔一面,使人物更具形象化和立體感。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多次展示了武則天與中嶽嵩山的深厚淵源。史實確實如此,在武則天82歲的漫長人生中,她始終對嵩山情有獨鍾,或封禪祭祀、或拜佛修行,嵩山儼然成為她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武則天緣何獨愛嵩山?不妨回顧一下武則天的簡歷吧。
武則天(624年—705年)祖籍山西文水,生於四川廣元,其父為唐開國功臣武士擭,母親楊氏。幼時取小名「二囡」,二囡天生麗質、冰雪聰明,自幼不愛女紅愛讀書,童年即隨父母遍遊名山大川。貞觀十一年(637年),13歲的二囡被唐太宗看中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故有「武媚娘」之稱。
李世民死後,武媚依唐慣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法號「明空」。兩年的尼姑生活堅定了她一生的佛教信仰。後來她取「日月懸空,普照大地」之意,給自己取名「曌」,但「武曌」之名並不流行。她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退位後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和「則天大聖皇后」,史學家就稱她武則天,這也成為歷史上最流行的稱謂。
武則天母楊氏是虔誠的佛教徒,受母親影響,她也信奉佛教。佛教在唐代大為盛行,這正是武則天可以依靠的社會力量。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封洛水神為「顯聖侯」,自封「聖母神皇」。同年六月汜水發現《廣武銘》瑞石,暗示武則天是「化佛空中來」,當取代李唐為女主。她認為自己當天子乃「佛之再來、化身國主」。當年走出唐宮當尼姑,後又從佛門返回宮門,在奪位稱帝和強化統治過程中,武則天善巧地利用了佛教。
她君臨天下後,又通過皇權大力推動佛教在中國的弘揚,使其達到巔峰。在武則天眼裡,出世與入世、佛門與宮門是相通的。為此她供養僧人、建寺造像、組織譯經、廣修「功德」。武則天對佛教有大貢獻。武則天時代翻譯佛教經典70多部280多卷。她精通佛理,對《大雲經》、《寶雨經》、《華嚴經》等佛教經典更是潛心修習、推崇有加。她寫的贊大乘佛法的四句偈,至今仍是佛教徒誦讀大乘佛經的「開經偈」。
一代女強人以其雄才韜略推行其治國理念和政治抱負,她需要一個平台作為自己的精神依托、文化高地和心靈家園,中嶽嵩山便擔當起這一重任。
嵩山位於河南西部,屬伏牛山系,氣勢磅礡,壯麗秀美,面積達450平方公里。嵩山以少林河為界,中為峻極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素有七十二峰之說。綿延起伏層巒疊嶂,歷代墨客騷人、僧道隱士前來尋古探幽者絡繹不絕。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這便有了「中嶽嵩山」的稱謂。嵩山自古為佛教名山,佛教文化豐富深厚。創建於東漢的法王寺為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少林寺早420年。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嵩山歷史建築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少林寺為北魏孝文帝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羅尊者落跡傳教所敕建。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曾在此首傳禪宗,後來禪宗發展成中國佛教重要一脈,故而少林寺又被稱為禪宗祖庭。達摩在此留下「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確立了「明心見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禪法。嵩山還有會善寺、嵩嶽寺、永泰寺、清涼寺等等。
可以說,武則天的一生與中嶽緊密相連,嵩山成了她的皇家道場和思想依托。
她先後數十次「君臨」嵩山,在此修建離宮,入少林寺拜佛求道、到三陽宮避暑修行、登峻極峰投放金簡……高僧是她的老師,寺院是她的道場,她在這裡反省內心、懺悔罪業、參悟佛法、提升智慧、為國祈福。正因為此,武則天封嵩山為「神嶽」。封禪是皇帝祭祀天地的重大活動,「封」即祭天,「禪」為祭地。古人以為泰山是最高的山、最接近天的地方,秦漢以後封禪祭天均在泰山之巔,形成慣例。武則天一改舊制,在嵩山封禪。她稱帝不久就親臨嵩山舉行盛大封禪大典,御筆賜封「中嶽」二字。她下令改嵩陽縣為登封縣,以慶祝「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登封之名從此沿用至今。武則天封禪嵩山先後築有三壇:登封壇、封祀壇和朝覲壇。從三壇的構建和遺存不難看出當時歌舞昇平、社會安寧的昌盛景象,如果連年戰爭內憂外患,武則天是沒有心境來此潛心修行、祭天封禪的。
身為佛弟子的武則天也愛少林的素齋文化。670年,李治陪武則天駕臨少林,年逾古稀的曇宗和尚為她特製一席豐盛的「龍鳳宴」。該宴擁有120道佳餚,主菜為「龍飛鳳舞」。武則天素愛洛陽水席,「龍鳳宴」中最受讚許的「萬花湯」便頗有水席之風。武則天有頭暈目眩、食慾不振症狀,喝罷「萬花湯」頓覺舒心,胃口大開,此湯後來成了女皇心儀之物。
綜上所述,武則天之所以獨愛嵩山,一是出於她的佛教信仰,嵩山為五嶽之中,是遐邇聞名的佛教名山,符合武氏自詡「聖母」、「國主」的主觀意願和道場規格;二是嵩山距武則天的「離宮」洛陽和國都長安都不遠,比泰山近得多,來去方便;三是嵩山風光壯麗,文采飛揚的武則天不啻在嵩山留下朝聖的足印,也留下不少歡快的詩作。登封告成鄉石淙河有「小桂林」之稱,公元700年,76歲高齡的武則天再度來此,在附近三陽宮裡連住數月,還大宴群臣,即席賦就《石淙》一詩,命人刻在石淙河崖壁之上。詩云:「三山十洞光玄菉,壓嶠金巒鎮紫微。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萬仞高巖藏日色,千尋幽澗浴雲衣。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雖步入耄耋之年,武則天對嵩山的依戀與情感仍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