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油麻地街坊會小學的課間走廊
攝影是甚麼?攝影中有甚麼?
是人,和屬於人們的故事。
誰是故事中的人?誰又在紀錄和創作故事?「另眼.相看」希望尋找的「攝故事的人」,其實就是你與我、以及這個城市中許許多多平凡的人們。
作為「香港攝影節2012」的重頭節目之一,「另眼.相看」同時也是全港首個大型社區攝影計劃——22個不同行業、不同族群、不同階層的社區組織將參與其中,不同社會群體所帶來的不同面向,也令整個計劃豐富多元。你可以見到青年、婦女、專業人士、退休人士、也會見到少數族裔、新來港家庭、傷健人士等各種身份與背景的人。
而如果你想加入他們,最好成為其中的一個「攝故事的人」。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香港攝影節2012」提供
「另眼.相看」,重點在於觀看的不同角度,即是創新思維。當今攝影中早已脫離了技術先行的發展階段,如今拿起相機時,比拼的其實是創意。
整個計劃包含四個階段﹕分別為早於本年三月開始舉辦的「基礎攝影工作坊及學校講座」、「尋攝故事的人」、「紀實攝影創作訓練」和「巡迴展覽」。
在全城範圍內公開招募「攝故事的人」,其實既是希望推動有心人對攝影藝術的進一步認知體驗,更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加強觀察,關注自己身邊的人、事件、與瞬間——它們正是組成故事的核心。如果你決定了「攝故事」,便要首先將自己的故事,透過照片形式進行紀實展現。其後,將由35組人士獲選,參與為期兩個月的「紀實攝影創作訓練」,由多位本地知名攝影師和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成員貼身指導,學習藉助攝影去深化自己的故事。而所有參加者所完成的作品,則將於十月至十二月期間巡迴展出。
香港攝影文化協會主席梁家泰指出:「即使紀實的新聞攝影,都經過攝影者的文化過濾。這次計劃的特別之處在於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學習透過攝影,自己講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眼中的世界、自我意識、信念和價值觀,亦可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看生活、看社會、看自己。」
所謂另眼相看,歸根結底,便首先要學會看待身邊的生活細節、看待身處生活中的自己。
屬於社會的故事
計劃中「基礎攝影工作坊及學校講座」一經舉辦便受到社區與學校的歡迎,接近七百位參與者所付諸的耐心,凸顯了「社區」攝影概念的蓬勃生命力——攝影這形式,在講出主人公的故事、增加人與人之間溝通及了解之同時,也令參加者及觀眾,更加了解不同社群的文化與生活層面差異,及他們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提升社會凝聚力。
因而,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視角不同、但內容大有看點的故事。移居香港4年的巴基斯坦10歲男孩Rahoo嘗試使用影像語言,記錄下自己就讀的油麻地街坊會小學的課間走廊、追跑玩鬧;住在觀塘翠屏村已經27年的社區婦女勞工協會兼職清潔員張女士,看似對自己生活的社區了如指掌,但其實她會細聲同攝影文化協會的同事透露,其實她生平從未「過海」,去看看對面的香港島是怎樣。
而幾個上水官立中學的初中生,眼中看到的,是每日上水火車站人來人往的「奇異」風景——他們之中,有些是內地新來港的學童,另一些則是只懂說普通話的跨境學童。而他們所看到的,既有男廁所的小便器,也有往來羅湖關口的水客身邊繁雜的行李。
也正是因為攝影,人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看到甚麼,世界雖然變得越來越趨同,但確實會有人因為看到了一些不同,而對社會保留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看法。因患有天生脊骨問題而必須以輪椅代足的Kelvin,雖然已因愛好攝影而成為一位freelance的硬照攝影師,但仍舊希望更多地用自己的攝影作品、以自己相機中的故事去與外界溝通。今時的他,在修讀一個專業攝影文憑課程之餘,更希望透過是次計劃中的工作坊,學習如何以影像紀錄社會——紀錄自己眼中的社會。
正如梁家泰所言,香港攝影協會成員「希望這個計劃能達到層面廣之餘,亦做到深度足。」因而倘若你願意將自己身邊的故事以相機與更多人分享,不妨來成為「攝故事的人」,不但可以得到著名攝影師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你所創作的獨立照片故事,也會在秋季的巡迴展覽中被廣大觀眾所「看到」。唯有懂得如何去「看」,才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而唯有勇於分享自己的「所看」,才會對這個我們身處的社會擁有更多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