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潘偉賢寄語考生別太執著成績。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偉邦 攝
——中大副院長難忘收「大信封」 「江山狀元」獨霸溫習室
香港舉辦高考的歷史超過30年,逾90萬人次的考生前仆後繼地在這殺戮戰場上奮戰過,為的就是一張大學入學通知書。隨著高考在明天放榜,最後一屆為學校考生而設的高考亦成絕響,本報訪問了幾名不同年代的高考生,讓他們娓娓道來屬於自己的高考故事,作為這段集體回憶的小註腳。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思諾
中大理學院副院長(教育)潘偉賢年過50,應考的是1979年首屆由考評局舉辦的高等程度會考。她由幼稚園至中五一直在香島屬下的學校讀書,校內成績一直不錯,會考順利過關後,她轉到何文田官立中學升讀預科。
轉校讀預科 變身「小老師」
離開熟悉的母校,潘偉賢表示,高中時代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能適應過來。她與新的同學相處愉快,大家會借來很多參考書,互相分享,而她更成「小老師」,經常教同學做數學。受到在中大讀數學的哥哥和中學的數學老師影響,潘偉賢預科時已決心入讀4年制的中大數學系。當時的學制有別於現在,她完成中六即參加高考,7個月的預科生活亦匆匆過去。
高考放榜當日,她拿著4B3C的成績單,親身到中大報名。當時不設聯招,直至某一天,她回家後,家人大嚷︰「潘偉賢,你收到『大信封』了!」這封中大數學系的取錄信,讓全家都樂上半天,也注定潘偉賢一生與數學結緣。
升大悟「強中手」 成績勿執著
回顧33年前的高考,她指升上大學後才知道「強中自有強中手」,讓她發現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寄語學生,「人生會遇到很多轉折,世界好大,路有好多,不要太執著」。她更笑言:「我相信即使高考失敗,我仍然可以在不同崗位做得好好。」
1994年,考試局(現稱考評局)將高等程度會考與高級程度會考全面合併,統一成為高考。新制推出後翌年,即1995年,同樣是香島中學出身的鄧飛以「B、C、D樣樣齊」的成績入讀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
鄧飛表示,當時的文學科應考時間長達9小時,較現在的6小時長得多,難怪他大嘆「辛苦」。為了專心準備高考,鄧飛定下了「單打獨鬥」的溫書策略,他不愛與同學聯群結隊溫習,最愛做「獨行俠」。他笑指,當年他透過「特別途徑」拿到香島在慈雲山廢棄校舍的鑰匙,每逢周末便到上址的校務處溫習。由於四野無人,他會在「私家溫習室」肆意大聲朗讀課文內容,「眼、耳、口並用便能加深記憶,非常有效率」。
鄧飛中六半工讀 上無綫節目
除了應付學業,鄧飛在中六參與無綫節目《江山如此多FUN》之「全港狀元爭霸戰」,成為半職藝員,逢星期二要申請提早放學,到無綫拍節目,至晚上9時許。
至中七,他才減少節目拍攝,不過在高考開考前2個星期,他又收到公司通知,要開始準備參加另一個問答比賽的錄影工作,「錄影後的第二天,我便去考高考地理科。」結果地理只考得D,但他沒有在意,因為「我根本不喜歡地理」。談到高考趣事,他指在應考中、英文口試時,不少考生都認出他是電視主持,露出錯愕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