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江南堂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這副「燈擔堂名」是昆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網上圖片

文:吳翼民

 每次到故鄉蘇州小住,總要到平江路走走,走著走著,就走進了平江路的支路中張家巷,緣為那裡有兩座博物館——昆曲博物館和評彈博物館。

 昆曲博物館借歷史上的全晉會館而陳。全晉會館建於乾隆年間,氣勢恢弘,頭門、正殿、偏廳、花園組成建築群落,更有一座坐鎮中軸的戲樓飛簷挑角、俊秀柔美,足見當年晉商之風光。明清際,蘇州為全國一大經濟文化中心,晉商必在蘇州佔據一席之地,當年晉商前輩在此營造奢華的會館,是不會想到今日成了昆曲的會所。

 我每回參觀昆曲博物館(早先叫戲曲博物館),最感興趣的是一副「燈擔堂名」。所謂「堂名」,是明清至民國期間流行於江南的小型清唱戲班,濫觴於昆曲和京昆,漸趨通俗化之「灘簧」,(「灘」是白,「簧」是唱,「灘簧」就是說唱藝術,是江南諸地方劇種前身的統稱)燈擔堂名則是堂名班子隨身攜帶、裝卸自如,一擔能挑的精巧樂輿。

 昆曲博物館陳列的這副燈擔堂名為清末民初蘇州清音班寶和堂使用之樂輿,由一百多塊紅木雕板組合而成,鏤雕著松梅竹鳥。頂層鑲有瑪瑙、玉石、珍珠、珊瑚。四周懸掛十餘盞蓮花玻璃綵燈。下部正面左右設門,供堂名藝人出入。擔內有桌椅,可容八人圍坐。置有絃索、簫管、鼓板等樂器,在內地已屬罕見。上世紀八十年代,此堂名樂輿由寶和堂後人捐獻,終成戲曲博物館鎮館之寶。我聽母親說,舊時這樣精巧的燈擔堂名在蘇州也只有兩副,另一副不知下落。八十年代戲曲博物館開館之初,即有美國人願以十萬美金購它,但此乃國寶級文物,豈能他售?

 江南堂名一直活躍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是江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輕騎兵」,民間遇有婚慶壽典小孩滿月或商店開張等,都會請堂名班子前來吹打演出一下。滬劇《蘆蕩火種》中胡傳奎結婚,阿慶嫂幫助張羅喜事,唱道:「阿慶嫂我別樣禮物送勿起,送一副江南絲竹小堂名」,意為出資聘請一副堂名班子前來為胡司令的婚禮吹打演出助興,算是盡了禮節了。

從前「吃堂名飯」的人很多,我就交往過不少。我蘇州的街坊中有兩家唱堂名的,一家掛著「馬嘻嘻京班堂名」的牌子,應該是演京劇的。班主馬嘻嘻擁有行頭家生,(戲服和道具)沒有燈擔堂名這般的考究樂輿,人員也不固定,臨時邀請拼湊,再加上江南喜好京劇的不多,生意自然落寞。他就經常在枕河房舍的窗口自拉自唱。我童年時常聽他拉唱,琴拉得嫻熟,唱也有味道,只是太過蒼涼。我母親嘆氣說,他唱堂名甚至養不起家小,家小讓別人養去了。我不明究竟,年稍長才知,他的妻子受不起清貧而跟別人私奔了。但馬嘻嘻仍苦中作樂,除了拉唱,就是獨酌苦酒,逢秋天還養金鈴子。

 養金鈴子是蘇州老人消閒的一種方式,—牛角小盒內蓄飼一兩頭這種善於輕歌淺唱的小秋蟲,納於溫暖的貼肉內衣口袋,精心侍候是可以養過冬的。那蟲子的歌吟聲輕盈縹緲,異常動聽。馬嘻嘻養金鈴子遠不止一頭兩頭,多達七八頭、十幾頭,滿身口袋都放著,那歌吟就此起彼伏的誘人。我們喜歡挨著聽,偶有人調侃說:「馬伯伯身上就是一副熱鬧的堂名班子哩。」馬嘻嘻笑著回應:「是啊,是啊,是一副堂名班子啊,可惜不是京班堂名,是昆曲,是蘇灘(蘇劇)和評彈。」他這麼一說,還真像,真像琵琶三弦伴奏的評彈演唱呢。三年自然災害時,馬嘻嘻病逝,遵其遺囑,親屬將十幾頭金鈴子陪葬進了他的棺材。我不敢靠近他的棺材,心裡惋惜著那些可愛的秋蟲和牛角盒,直到棺材上蓋上釘,蟲鳴聲還不絕如縷。

 我另一街坊李家是唱灘簧堂名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合營進了一個縣錫劇團。李家班主拉主胡,他的媳婦則唱起了花旦,其弟弟演龍套「下把」,也就是跑跑龍套、翻翻跟頭,打打「下把」。主角在武場中是「上把」,龍套就配合著打「下把」。這一家子比馬嘻嘻風光多啦,拿國家工資,生活也優裕。不過聽說也有煩惱,煩惱在於李琴師的媳婦在台上唱花旦,時常有「卿卿我我」的纏綿,而樂池裡的李琴師就在一旁偏偏瞅個正著。按說這是戲、即使台上曖昧,也是虛擬的,下台後就煙消雲散啦。可李琴師卻著了魔、認了真,在樂池裡看得真切,心裡真是打翻了醋罈,醋波氾濫、翻江倒海的難受。也真是怪,愈是醋波氾濫,他手中的那把琴愈是拉得出神入化的精彩。劇團裡的人都誇獎他琴藝高超、聲情並茂。他心裡越發感到窩囊,尋思唱堂名時哪會有這等污糟之事,終於有一次,他拉著拉著,情不自禁把手中的琴飛擲到了台上,戲為之嘎然而止,成為劇團的一大經典笑料。這是我後來加入劇團粉墨生涯後聽前輩藝人說的。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江南堂名 (2012-07-01) (圖)
熱點詞評:歐國盃 (2012-07-01) (圖)
文藝天地•來鴻:自己人(下) (2012-07-01)
文藝天地•短載:定向的河流(四) (2012-07-01)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歡慶香港回歸十五周年 (2012-07-01) (圖)
歷史與空間:水綠鹽城 (2012-06-27) (圖)
古今講台:龍舟競渡 (2012-06-27)
生活點滴:翠綠的夏天 (2012-06-27)
開卷有益:且行且珍惜 (2012-06-27) (圖)
遊蹤:山水相依 (2012-06-27)
歷史與空間:茶書清心,曲文養心 (2012-06-26) (圖)
亦有可聞:洋 蔥 (2012-06-26) (圖)
古典瞬間:應 對 (2012-06-26) (圖)
生活點滴:新樓旁的舊屋 (2012-06-26)
人文世相:多樣的年齡 (2012-06-26)
歷史與空間:尋訪上海的「東洋廟」 (2012-06-24) (圖)
來鴻:自己人(中) (2012-06-24)
文藝天地•浮城誌:夜.漫恩 (2012-06-24)
文藝天地•短載:定向的河流(三) (2012-06-24)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端午節 (2012-06-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