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女人有產假,男人則可能有侍產假。這是一個男女「雙贏」的建議。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林煥光近期頻頻為男士發聲,繼建議設立男性專科診所及男性受虐庇護中心等,並將「婦女事務委員會」改組成「性別平等事務委員會」之後,上月又呼籲政府盡快落實男士侍產假立法等。
原來,本港公營機構早在去年四月已開始推行男士侍產假計劃,包括公務員在內的政府合資格僱員可享五天有薪侍產假,一些大型金融機構也已實施二至七日不等的侍產假,只是部分中小企擔心增加經營負擔,故政府未敢立法要求商界全面遵循。
侍產假立法與否,暫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我從中看到了兩性關係定位的新趨勢和社會觀念的變化,這與其說是為男士爭取的權益,不如說是對女士付出的肯定。
因為,「侍」這個字的意思是,陪伴侍候,它可以構成的詞組有「侍從」或「侍衛」—在皇帝或官員左右侍候衛護的人;「侍女」—舊時供家人使喚的年輕女人;「侍應」—為顧客提供服務的人……
總之,「侍者」往往意味著「侍奉」長輩、父母、老闆、顧客、丈夫,甚至侍弄嬰孩,侍候病人,唯獨沒有包括延續生命的女人,因為醫院阿嬸會大大聲對產婦喝呼:你不是病人。
是的,生育是女人的天職,代代相傳,(女)人人如是,但生育過程是有生命危險的,「難產而逝」的新聞不時有,「產後抑鬱」更常見,主要是女人在生育之後,生理和心理都有明顯變化,這時的女人可以很有滿足感—腹中孕育十月的新生命終誕生,同時也會很憂慮—肩上負擔加重,更會很脆弱。
女人在最脆弱的時刻,最愛的男人遠在天邊;女人在深感自豪的時刻,無法跟最親的人分享;且不說當時面對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壓力,有些在兒女長大之後,每每回想當年孤單在產房忍受巨痛的情景,心中難免掠過剎那的悲涼。
所以,「男士侍產」豈止是幾天假期的法律程序,也是尊重女士、體貼夫人的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