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不論是官職人員,或是一般娛樂非娛樂節目主持和嘉賓,近日電視上講話,大家似乎都不約而同,一問一答時都愛手揮五絃增強氣氛和語氣。
這樣看來,電視畫面的確多了點動感,說話的人不致給人看來呆板吧!
只是這些下意識非下意識小動作,多看了不呆板有時漸漸也感到有點呆板了。沒甚麼,就是稍嫌動作過於機械化:總是兩掌左右拉開拉合,十隻手指上上下下擺動,有時像開關無形鐵閘,有時像形容西瓜有那麼那麼大,有時像魔術師在弄戲法,有時像空中炒麵,說話內容,完全帶不出來,甚至可能適得其反,比如說到「不過是個小問題」時,兩掌還是左右拉開,就變了「大」問題,那種感覺,十隻手指便像個小啞巴,很有滑稽感。
也許因為近日好奇買了部《手語圖解》,手語看多了,看到那些非手語的小動作,不自覺代入到手語裡頭,才有以上感覺。
於是就有奇想,為了豐富表達語言的能力和趣味,大家何不學點手語,一來可與語障朋友溝通,二來碰上喉部不適時,雙手可以代言,而且也方便在噪音困擾環境下通話。學了手語,說到「小問題」時,大拇指點一下尾指,對方聽不清楚也會看出是「小」;說「打壓」,右掌碰觸左手豎起的大拇指;說「指導」,右手尾指輕觸左手豎起的大拇指兩下,就不致一味兩掌拉開擺動那麼單調枯燥。
如果小朋友初學講話時,兼教他學好手語,不止事半功倍,還增加小朋友學習興趣,雖然手語可能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並不一樣,但是基本表達方式還是大同小異,比如大拇指和尾指豎成Y字放近耳邊,這姿勢就是從未學過手語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打電話」。沒耐煩學好全部手語,學曉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也管用,萬一登山遇難,出示SOS,救護隊聽不清楚,望遠鏡中看到手形,也知道那人在求救。
|